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注解3
来源: | 作者:顾四国 | 发布时间: 2024-06-12 | 7221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三章

积善之方

第一节 艰苦济危

一、福缘善庆

【原文】《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译文】《周易》上说:“积德行善的家庭,必定后福无穷。”从前,颜氏要把女儿嫁给叔梁纥(孔子的父亲),一件件罗列了这家祖上长期以来所积功德,预知这家子孙必定会兴旺发达。

孔子称赞舜的大孝,说:“像舜这样的大孝,后人必定建宗祠祭祀他,世代子孙必定承传家运不衰。”这些话都说得太好了。我再以过去的一些事,来证明积善的功效。

【注释】

1]妻(qì) 以女嫁人。

2]叔(shú)梁纥(hé) 春秋鲁国人,孔子之父,为陬(zōu)邑大夫,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娶颜氏幼女颜征在,祷于尼丘而生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

3]历叙 完整讲出来,逐一叙述。

4]逆知 预知。

5]宗庙飨(xiǎng)之,子孙保之 出自《中庸》:“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说:“舜是个大孝的人!有圣人的德行,有天子的尊贵,四海之内他最富有,宗庙里祭祀他,而且子孙万代保持着祭祀不断。因此,有大德的人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地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俸禄,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名望,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寿数。”

二、仁义济渡

【原文】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译文】

杨少师,名荣,福建建宁人,世代以摆渡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河水泛滥,水势汹涌冲毁了民房,淹死的人顺流而下。别的船都捞漂来的货物,唯有杨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只救人,货物一件不捞,大家都讥笑他们太愚蠢。

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家里渐渐宽裕。有一位神仙化作道士,对少师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德,子孙必定会发达做大官,应该将他们葬在某某地方。”少师的父亲照道士的指点埋葬祖先,就是现在的白兔坟。

后来少师出生,二十来岁就中了进士,做官做到三公,朝廷还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与少师一样的官位。这一家的后代子孙非常兴旺,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之士。

【注释】

1]少师 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少师最尊,少傅次之,少保为末,职位次于三公。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至明清两代列为一品,成为加恩荣衔。

2]嗤其愚 讥笑其人愚蠢。

3]逮 至。

4]窆 埋葬。

5]弱冠 古时二十岁称弱冠。

6]三公 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7]加 追谥。

三、吏悲苦囚

【原文】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译文】

浙江宁波人杨自惩,起初在县衙做书办,心地仁慈宽厚,守法公平公正。当时县官为人严厉刚正,有一次打一个囚犯打得血流满地,县官怒气还没消。杨自惩跪下为囚犯请求宽恕。县官说:“谁叫他犯法缺德,太气人了!”

杨自惩跪下叩头:“朝廷自上而下缺失伦理道德的教育,民众人心涣散已经很久了。如果我们了解他们犯罪的真正原因,就会怜悯他们的苦难,而不是因为破了案而欢喜。欢喜都不可以,何况是发怒呢?”县官听了,立即平息了怒气。

杨自惩家里非常贫穷,但他从来不接受别人的馈赠,碰到囚犯没有粮食吃,他常常想尽办法去救济他们。有一天,新来了几个囚犯没有东西吃,家里又缺米。如果给囚犯吃,自己家人就没有吃的了;如果只顾自己,囚犯又实在很可怜。

杨自惩便同妻子商量,妻子问:“犯人从哪里来的?”杨自惩答:“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饥挨饿,饿得脸都发青了。”于是,夫妇二人就把仅有的一点米,煮粥给囚犯们吃了。

后来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守陈,次子守址,分别做了南北吏部侍郎,长孙做了刑部侍郎,次孙是四川的提刑官,都是名臣。如今的楚亭和德政,也是杨自惩的后代。

【注释】

1]鄞(yín) 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2]挞(tà) 鞭打棒责。

3]宽解 息怒宽心。

4]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出自《论语·子张》:“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5]霁(jì)颜 霁:雨过天晴。意指收敛威怒之貌。

6]馈(kuì)遗(wèi) 馈赠。

7]待哺 腹中饥乏急待他人施食。

8]因 于是。

9]吏部侍郎 古时官制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最高官员为尚书,其次为侍郎。

10]廉宪 京城之外专司刑法的官员,又称提刑按察司,亦称廉访,也可称臬台。

11]裔 后代子孙。

第二节 义士福厚

一、力止妄杀

【原文】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译文】

以前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一带率众叛乱,跟随他的百姓非常多。朝廷起用宁波人张都宪南征平叛,用计把邓茂七抓住了。后来,张都宪又派福建布政司的谢都事,负责搜杀往东逃窜的贼党。

谢都事设法得到依附贼党的名单,凡是没有依附贼党的人,暗中给他们一面小白旗,约定兵至之日插在门头,训诫兵卒不许滥杀,保全救下万人之命。

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考中了状元,官做到宰相;他的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

【注释】

1]正统 明朝英宗年号,公元1436—1449年。

2]倡乱 造反,带头作乱。

3]士民 此处泛指百姓。

4]起 起用。

5]都(dōu)宪(xiàn) 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6]委 派。

7]戒军兵 戒:告诫、警戒、约束。军兵:兵卒。

8]无 通“毋”,禁止。

9]宰辅 宰相。

10]探花 科举殿试第三名。

二、诚施无倦

【原文】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译文】

福建省莆田的林家,祖上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常年用米粉做粉团布施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看不出丝毫厌烦。有一位仙人,化作道士,每天一大早来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就知道她是很真诚的。

因而跟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怎样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块地,你百年之后可以葬在那里,将来子孙中当官的,会像一升芝麻那么多。”

她的儿子依照仙人指点安葬老太太,第一代就有九人中进士,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福建还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呢。

【注释】

1]粉团 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今之麻团。

2]一升麻子之数 麻子:麻籽。喻子孙有官爵者众多。

3]簪(zān)缨(yīng) 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借指高官显宦。

三、倒卧扶归

【原文】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译文】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读书时,严冬酷寒早起去上学,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已经半僵了,便马上脱下身上的冬衣给他穿上,又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

后来梦见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我要派宋朝宰相韩琦投生做你的儿子。”等琢庵出生,便取名冯琦。

【注释】

1]太史 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称翰林为太史。

2]邑庠生 古代称学校为“庠(xiáng)”,称学生为“庠生”。明清时期称州县学为“邑庠”,称秀才为“邑庠生”。

3]扪之 用手触摸。

4]衣(yì) 动词,穿衣。

5]韩琦 公元1008—1075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在宋仁宗时期、宋英宗时期、宋神宗时期历任宰相,因卓越贡献和高尚品格,被世人尊称为韩公、魏公、韩魏公。

四、阴德尚书

【原文】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译文】

台州的应尚书,青年时期在山里用功学习,夜里群鬼打口哨聚集,每每恐怖吓人,但应公不怕。有一天晚上,应公听到鬼说:“有一个妇人,因为丈夫出远门好久没回来,她的公婆就逼她改嫁,明天夜里她就要在这里上吊,我就找到替身投胎去了。”

应公听到了,悄悄地卖了田,得四两银子,以她丈夫名义写了封信,和银子一起托人送到这家。这家父母看了信,因为笔迹不像,怀疑信是假的。但后来又说:“信可以是假的,但是银子不是假的呀!儿子一定平安无事。”妇人于是就没有改嫁。后来他们的儿子果然回来了,这对夫妇得以保全。

应公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找到了替身,没想到这秀才坏了我的事。”旁边一个鬼说:“那你为什么不报复他呢?”那个鬼说:“因为这个人心好,积了阴德,天帝任命他做尚书,我哪能害得了他?”

应公从此就更加努力,善事一天天增多,德行也一天天增厚。碰到荒年,就捐米谷救济穷人;碰到亲戚有急难,就想尽办法帮助他渡过难关;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反省自己的过失,欢喜承受。

后来他的子孙中举、中进士的,直到今天还连续不断。

【注释】

1]台(tāi)州 今台州,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明朝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

2]应(yīng) 姓。

3]习业 攻习学业。

4]翁姑 公婆。

5]潜 暗中,秘密地。

6]怡然 欣悦自得的样子。

五、义富好施

【原文】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译文】

江苏常熟的徐凤竹,名徐栻,他的父亲一直很富有。有时碰到荒年,就率先免去田租,给富人带个好头,又分发储粮救济穷人。

一天夜里,他听到有鬼在门口高呼:“千不骗呀,万不骗呀,徐家的秀才,做到了举人呐!”反反复复叫喊,整夜不断。这一年,徐凤竹果然考中了举人。

徐凤竹的父亲因此更加勤积功德,努力不懈,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接济贫苦的穷人,只要有功德利益,没有不尽心尽力的。

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高呼:“千不骗呀,万不骗呀,徐家的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果然,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的巡抚。

【注释】

1]唱 高呼,大声叫。

2]呼 叫喊。

3]诓 欺骗。

4]孜孜不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第三节 尽心尽力

一、平解冤抑

【原文】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