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注解2
来源: | 作者:顾四国 | 发布时间: 2024-06-12 | 793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二章

改过之法

第一节 发心改过

一、吉凶之兆

【原文】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译文】

春秋时期一些大夫,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判断预测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左传》和《国语》这些书上都有记载。

大凡吉祥和凶险的预兆,从内心萌发,由行为举止表现出来。心地非常宽厚仁慈的人常常得福,心地刻薄寡义的容易招祸。一般人看不清楚,就说祸福不定而无法预测。

【注释】

1]言动 言语举动。

2]亿 通“臆”,预料、推测。

3]靡 无。

4]左国诸记 左:指《左传》,左丘明所作,详解《春秋》之书。国:指《国语》,为记载《春秋》诸国国史之史册。

5]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北宋·陈希夷《心相篇》云:“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6]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心相篇》:“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朱子治家格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7]翳(yì) 遮蔽,障蔽。

二、改过为先

【原文】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

至诚心契合天道。福气要来了,看他的善行就一定能预先知道;灾祸要来了,看他的不善行也一定能预料到。现在想要获得幸福、远离灾祸,讨论行善之前,首先一定要改过。

【注释】《太上感应篇》开篇:“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

据《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子曰:‘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取幼,家之不祥;释贤任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

林则徐:“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印光大师:“学道之要,在于对治习气。每有学问愈深,习气愈盛者,此乃以学道作学艺耳。故其所学愈多,畔道愈甚。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也。”

三、常生惭愧

【原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译文】

凡是改过,第一要生羞耻心。

想想古时候圣贤人,和我一样都是普通人,为什么他们可以流芳百世、为人师表,而我为什么就一无是处、百般无用呢?沉迷于欲乐享受,心里尽是儿女私情,暗地里做不该做的事,总以为别人不知道,毫无惭愧之心。这样一天天堕落下去,不知不觉已经同禽兽没有差别了。人世间可羞可耻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至关重要!”得到羞耻心就是圣贤,失去羞耻心就是禽兽了,这是改过的关键。

【注释】

1]丈夫 男子,指成年男子。《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2]瓦裂 比喻分裂或崩溃破败,“一身瓦裂”指修身失败。明·宋濂《题顾主簿上萧侍御书后》:“立身一败,万事瓦裂。”

3]耽染 沉溺、迷恋。《菜根谭》:“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4]耻之于人大矣 出自《孟子·尽心篇》:“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羞耻心对于一个人的关系可太大了,那些专门从事机巧变诈的人,根本没有羞耻心,自己不如人,还不以为可耻,那么还有什么事可以比得上别人呢?

四、损福招祸

【原文】

第二,要发畏心。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译文】

第二,要生敬畏心。

人在做事天在看,还有鬼神难欺骗。我们的过失即使再隐秘、再细微,天地鬼神实际上审视得一清二楚。过失重的,就有种种灾祸降到我们身上来;过失轻的,也会折损我们现有的福报。我们怎么能不害怕呢?

【注释】

1]隐微 隐:隐秘。微:细微。《中庸》:“莫见乎隐,莫见乎微。”不仅在他人能见之处谨言慎行,即使独处,也须保持坦荡无欺。

2]天地鬼神实鉴临之 鉴临:审察,监视。韩愈《论佛骨表》:“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增广贤文》:“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3]重则降之百殃,轻者损其现福 《太上感应篇》:“苟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慢其师长,辱其尊亲,叛其所事……如此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

五、自欺欺人

【原文】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译文】

不仅仅是这样。就算是在独处的地方,我们的起心动念,天地鬼神也一样明察秋毫。我们虽然把过失遮盖得十分周密,掩饰得十分巧妙,但在神明看来,连我们的肺肝都早被看透,最终也很难欺骗自己。如果再被别人看破,就一文不值了。怎么能不害怕呢?

【注释】

1]闲居之地 独居的地方。

2]指视昭然 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大学》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印光大师曰:“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古贤有诗:“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我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3]文 掩饰。

4]肺肝 内心世界。

5]懔懔 畏惧、戒慎的状态。

六、无常迅速

【原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译文】

不仅仅如此。只要还有一口气,滔天罪过都可以悔改。古时候有人一辈子做恶,临死忏悔认错,发了一个善念,最后得以善终。勇猛的一念能洗净百年的罪恶,就像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盏灯照进去,千年来的黑暗就全去除了。所以,过错不论已经持续多久,只要能改就很可贵。

但世事无常,血肉之身容易消亡,一口气上不来,想改也没机会了。在人世间要承担千百年的恶名,即使有孝顺贤德的儿孙,也不能替你洗清恶名;在阴间,千百劫沉沦地狱受苦,即使圣贤佛菩萨也救不了。怎么能不害怕呢?

【注释】

1]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此句与佛经之“十年暗室,一灯能照”相同,意劝人真心忏悔改过。

2]尘世无常,肉身易殒(yǔn) 殒:古同“陨”,坠落,丧失(生命)。《菜根谭》:“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印光大师曰:“若常时作将死想,则道念自切,情念自息矣。”

3]一息不属 生死只在呼吸之间。《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4]劫 一个极大到无法计算的时间单位,如芥子劫,四十里城满芥子,百年取一粒,芥尽劫未尽;又如磐石劫,四十里方石,天衣百年拂一次,石尽劫未尽。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合为一大劫。

七、知非即改

【原文】

第三,须发勇心。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

第三,要生勇猛心。

一个人之所以有过失还不肯改,都是因为迟疑拖延、畏难退缩。我们一定要毅然决然,不要迟疑,不能消极等待。小的过失要赶紧剔除,就像刺扎在肉里;大的过失要赶紧砍掉,就像毒蛇咬到手指,不可有丝毫犹疑延迟。这就是雷厉风行的好处。

【注释】

1]凝滞 拘泥。宋·朱熹曰:“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2]风雷益 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卦名称,上为巽(xùn)卦,巽卦属风,下为震卦,震卦属雷,意谓风雷兼动万物得益,易经上解释此句有“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之语。

第二节 明理改事

一、三心三法

【原文】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译文】

具备羞耻心、敬畏心和勇猛心,有过错就能改正,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阳光,还怕消除不掉吗?但人们的过失,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有从心上改的。下的功夫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二、就事改之

【原文】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译文】

比如以前杀生,从今以后不再杀生了;以前发火骂人,从今以后不再发火了——这是就事情本身而改掉它。心外之事强硬控制,有百般的艰难,并且病根还是在,旧错刚改,新错又犯,不是彻底的改过方法。

【注释】

1]詈(lì) 骂。

2]廓然 阻滞尽除貌。廓:清除。

三、明理戒杀

【原文】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

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

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译文】

善于改过的人,事上还没有戒除,先清楚不能做的原因。

比如有杀生的过错,那么应该想: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生灵都贪生怕死,为了我自己就杀了它,怎么能心安?而且被杀的动物,既要受屠杀切割,又被放进锅里煎煮,种种的痛苦彻入骨髓。

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摆满餐桌,吃过也什么都没有了,而我们完全可以吃蔬菜素食,何必要伤害别的生命,折损自己的福气呢?

又想,凡是有血气的生命都有灵性知觉,既然都有灵性知觉,与我们便是一体。即使不能修成至善的德行,使动物尊重我、亲近我,又怎能天天伤害生命,使它们一直仇视我、怨恨我呢?

一想到这些,面对血肉之躯做的菜肴,于心不忍,吃不下去。

【注释】

1]鼎镬 古时烹饪器,有足为鼎,无足称镬。

2]损己之福 印光大师曰:“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人惟不知设身反观,故以极惨极苦之事,加于诸物而心中欢悦,谓之有福,而不知其宿世所培之福寿,因兹渐渐消减,未来所受之苦毒,生生了无已时。”《菜根谭》:“福不可邀,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

3]仇我憾我于无穷 仇:仇恨。憾:失望。印光大师:“彼等与吾,同禀灵明之性,同赋血肉之躯,同知疼痛苦乐,同知贪生怕死。但以力弗能敌,被我杀而食之,能不怀怨结恨,以图报于未来世乎。”愿云禅师:“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四、明理惩忿

【原文】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译文】

比如平时容易生气,应该这么想:别人有不足之处,按情理应该怜悯他才是;和别人计较有违情理,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样想就没什么可生气的。

再想想,天底下凡自以为是的,一定不是真豪杰;凡是喜欢批评指责人的,一定没有真智慧。事情不如意,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修好德行,还不能感动天地人心。我们凡事都自我反省检讨,那么毁谤来了,都是磨炼成就我的机会。我应该欢欢喜喜接受这样的恩赐,哪里还有什么怨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