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积善之方
第一节 艰苦济危
一、福缘善庆
【原文】《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译文】《周易》上说:“积德行善的家庭,必定后福无穷。”从前,颜氏要把女儿嫁给叔梁纥(孔子的父亲),一件件罗列了这家祖上长期以来所积功德,预知这家子孙必定会兴旺发达。
孔子称赞舜的大孝,说:“像舜这样的大孝,后人必定建宗祠祭祀他,世代子孙必定承传家运不衰。”这些话都说得太好了。我再以过去的一些事,来证明积善的功效。
【注释】
[1]妻(qì) 以女嫁人。
[2]叔(shú)梁纥(hé) 春秋鲁国人,孔子之父,为陬(zōu)邑大夫,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娶颜氏幼女颜征在,祷于尼丘而生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
[3]历叙 完整讲出来,逐一叙述。
[4]逆知 预知。
[5]宗庙飨(xiǎng)之,子孙保之 出自《中庸》:“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说:“舜是个大孝的人!有圣人的德行,有天子的尊贵,四海之内他最富有,宗庙里祭祀他,而且子孙万代保持着祭祀不断。因此,有大德的人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地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俸禄,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名望,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寿数。”
二、仁义济渡
【原文】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译文】
杨少师,名荣,福建建宁人,世代以摆渡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河水泛滥,水势汹涌冲毁了民房,淹死的人顺流而下。别的船都捞漂来的货物,唯有杨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只救人,货物一件不捞,大家都讥笑他们太愚蠢。
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家里渐渐宽裕。有一位神仙化作道士,对少师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德,子孙必定会发达做大官,应该将他们葬在某某地方。”少师的父亲照道士的指点埋葬祖先,就是现在的白兔坟。
后来少师出生,二十来岁就中了进士,做官做到三公,朝廷还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与少师一样的官位。这一家的后代子孙非常兴旺,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之士。
【注释】
[1]少师 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少师最尊,少傅次之,少保为末,职位次于三公。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至明清两代列为一品,成为加恩荣衔。
[2]嗤其愚 讥笑其人愚蠢。
[3]逮 至。
[4]窆 埋葬。
[5]弱冠 古时二十岁称弱冠。
[6]三公 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7]加 追谥。
三、吏悲苦囚
【原文】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译文】
浙江宁波人杨自惩,起初在县衙做书办,心地仁慈宽厚,守法公平公正。当时县官为人严厉刚正,有一次打一个囚犯打得血流满地,县官怒气还没消。杨自惩跪下为囚犯请求宽恕。县官说:“谁叫他犯法缺德,太气人了!”
杨自惩跪下叩头:“朝廷自上而下缺失伦理道德的教育,民众人心涣散已经很久了。如果我们了解他们犯罪的真正原因,就会怜悯他们的苦难,而不是因为破了案而欢喜。欢喜都不可以,何况是发怒呢?”县官听了,立即平息了怒气。
杨自惩家里非常贫穷,但他从来不接受别人的馈赠,碰到囚犯没有粮食吃,他常常想尽办法去救济他们。有一天,新来了几个囚犯没有东西吃,家里又缺米。如果给囚犯吃,自己家人就没有吃的了;如果只顾自己,囚犯又实在很可怜。
杨自惩便同妻子商量,妻子问:“犯人从哪里来的?”杨自惩答:“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饥挨饿,饿得脸都发青了。”于是,夫妇二人就把仅有的一点米,煮粥给囚犯们吃了。
后来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守陈,次子守址,分别做了南北吏部侍郎,长孙做了刑部侍郎,次孙是四川的提刑官,都是名臣。如今的楚亭和德政,也是杨自惩的后代。
【注释】
[1]鄞(yín) 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2]挞(tà) 鞭打棒责。
[3]宽解 息怒宽心。
[4]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出自《论语·子张》:“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5]霁(jì)颜 霁:雨过天晴。意指收敛威怒之貌。
[6]馈(kuì)遗(wèi) 馈赠。
[7]待哺 腹中饥乏急待他人施食。
[8]因 于是。
[9]吏部侍郎 古时官制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最高官员为尚书,其次为侍郎。
[10]廉宪 京城之外专司刑法的官员,又称提刑按察司,亦称廉访,也可称臬台。
[11]裔 后代子孙。
第二节 义士福厚
一、力止妄杀
【原文】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译文】
以前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一带率众叛乱,跟随他的百姓非常多。朝廷起用宁波人张都宪南征平叛,用计把邓茂七抓住了。后来,张都宪又派福建布政司的谢都事,负责搜杀往东逃窜的贼党。
谢都事设法得到依附贼党的名单,凡是没有依附贼党的人,暗中给他们一面小白旗,约定兵至之日插在门头,训诫兵卒不许滥杀,保全救下万人之命。
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考中了状元,官做到宰相;他的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
【注释】
[1]正统 明朝英宗年号,公元1436—1449年。
[2]倡乱 造反,带头作乱。
[3]士民 此处泛指百姓。
[4]起 起用。
[5]都(dōu)宪(xiàn) 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6]委 派。
[7]戒军兵 戒:告诫、警戒、约束。军兵:兵卒。
[8]无 通“毋”,禁止。
[9]宰辅 宰相。
[10]探花 科举殿试第三名。
二、诚施无倦
【原文】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译文】
福建省莆田的林家,祖上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常年用米粉做粉团布施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看不出丝毫厌烦。有一位仙人,化作道士,每天一大早来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就知道她是很真诚的。
因而跟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怎样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块地,你百年之后可以葬在那里,将来子孙中当官的,会像一升芝麻那么多。”
她的儿子依照仙人指点安葬老太太,第一代就有九人中进士,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福建还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呢。
【注释】
[1]粉团 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今之麻团。
[2]一升麻子之数 麻子:麻籽。喻子孙有官爵者众多。
[3]簪(zān)缨(yīng) 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借指高官显宦。
三、倒卧扶归
【原文】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译文】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读书时,严冬酷寒早起去上学,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已经半僵了,便马上脱下身上的冬衣给他穿上,又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
后来梦见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我要派宋朝宰相韩琦投生做你的儿子。”等琢庵出生,便取名冯琦。
【注释】
[1]太史 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称翰林为太史。
[2]邑庠生 古代称学校为“庠(xiáng)”,称学生为“庠生”。明清时期称州县学为“邑庠”,称秀才为“邑庠生”。
[3]扪之 用手触摸。
[4]衣(yì) 动词,穿衣。
[5]韩琦 公元1008—1075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在宋仁宗时期、宋英宗时期、宋神宗时期历任宰相,因卓越贡献和高尚品格,被世人尊称为韩公、魏公、韩魏公。
四、阴德尚书
【原文】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译文】
台州的应尚书,青年时期在山里用功学习,夜里群鬼打口哨聚集,每每恐怖吓人,但应公不怕。有一天晚上,应公听到鬼说:“有一个妇人,因为丈夫出远门好久没回来,她的公婆就逼她改嫁,明天夜里她就要在这里上吊,我就找到替身投胎去了。”
应公听到了,悄悄地卖了田,得四两银子,以她丈夫名义写了封信,和银子一起托人送到这家。这家父母看了信,因为笔迹不像,怀疑信是假的。但后来又说:“信可以是假的,但是银子不是假的呀!儿子一定平安无事。”妇人于是就没有改嫁。后来他们的儿子果然回来了,这对夫妇得以保全。
应公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找到了替身,没想到这秀才坏了我的事。”旁边一个鬼说:“那你为什么不报复他呢?”那个鬼说:“因为这个人心好,积了阴德,天帝任命他做尚书,我哪能害得了他?”
应公从此就更加努力,善事一天天增多,德行也一天天增厚。碰到荒年,就捐米谷救济穷人;碰到亲戚有急难,就想尽办法帮助他渡过难关;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反省自己的过失,欢喜承受。
后来他的子孙中举、中进士的,直到今天还连续不断。
【注释】
[1]台(tāi)州 今台州,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明朝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
[2]应(yīng) 姓。
[3]习业 攻习学业。
[4]翁姑 公婆。
[5]潜 暗中,秘密地。
[6]怡然 欣悦自得的样子。
五、义富好施
【原文】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译文】
江苏常熟的徐凤竹,名徐栻,他的父亲一直很富有。有时碰到荒年,就率先免去田租,给富人带个好头,又分发储粮救济穷人。
一天夜里,他听到有鬼在门口高呼:“千不骗呀,万不骗呀,徐家的秀才,做到了举人呐!”反反复复叫喊,整夜不断。这一年,徐凤竹果然考中了举人。
徐凤竹的父亲因此更加勤积功德,努力不懈,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接济贫苦的穷人,只要有功德利益,没有不尽心尽力的。
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高呼:“千不骗呀,万不骗呀,徐家的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果然,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的巡抚。
【注释】
[1]唱 高呼,大声叫。
[2]呼 叫喊。
[3]诓 欺骗。
[4]孜孜不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第三节 尽心尽力
一、平解冤抑
【原文】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
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
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堎,皆显官。
【译文】
嘉兴的屠康僖公,起初在刑部里做主事。他晚上住在监狱里,仔细询问囚犯案情,发现一些人是无辜被冤枉的。屠公并没当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把情况暗中记录下来呈报给长官。
后来朝审,主审官选取屠公的报告审问囚犯,没有一个不招认的,结果无罪释放十多人。一时间,京城的百姓都称赞刑部尚书的英明。
屠公又向主审官禀报说:“京城里尚且有这么多冤枉的人,国家那么大,百姓那么多,怎么可能没有冤案呢?最好每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到各省核实案情,平反冤案。”
尚书大人就将此事上奏皇上,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当时屠公也被任命为减刑官之一。
屠公梦见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命里本来没有儿子,但是如今你提出的减刑建议,深合天道人心,所以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将来都是穿紫袍,束金腰带的大官。”
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应埙、应坤、应堎三个儿子,果然都是官位显赫。
【注释】
[1]白 禀告,报告。
[2]堂官 明清对中央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等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
[3]服 招认。
[4]辇(niǎn)下 “辇毂(gǔ)下”的省称,天子车驾附近,指京城。
[5]衣(yì)紫腰金 穿紫衣,腰系金带,喻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6]娠(shēn) 怀孕。
[7]埙(xūn) 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
[8]堎(lèng) 意“堆”,常用于地名和人名。
二、至心护法
【原文】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
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
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译文】
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知府,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他入赘到平湖县袁家,和我父亲交情很深。虽然包凭才学过人,却屡考不中,就对佛学、道学很感兴趣。
有一天,他往东去松江泖湖游玩,偶然进了一座村中寺院。他看到观音菩萨像在露天被雨淋,马上解开钱袋,十两银子全交给住持,请他修缮屋顶。住持告诉他工程很大,这些银子还不够。包凭又马上拿出刚买的松江布四匹,再从箱子里选了七件衣服给住持,刚买还没穿过的新衣服也在里面,他的仆人劝他不要这样。
包凭说:“只要观音菩萨像能够安好,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什么关系?”
住持流下了眼泪:“施舍银两和衣服布匹,还不是难事,但是这一片诚心,极为难得啊!”
后来寺院修好了,包凭带着父亲重游并住在寺中。晚上,包凭梦见护法神向他致谢,并说:“你的子孙会世代享受官禄!”
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
【注释】
[1]池阳 古地名,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因在池水之阳,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取名为池阳。
[2]太守 职官名。一郡之长,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
[3]赘(zhuì) 男子就婚于女家。
[4]二氏之学 佛学和道学。
[5]泖(mǎo)湖 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6]槖(tuó) 口袋。
[7]主僧 寺院住持。
[8]疋(pǐ) 同“匹”,一整卷布,四丈为匹。
[9]检 拣选,挑出。
[10]箧(qiè) 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
[11]纻(zhù)褶(zhě) 有褶子的棉麻之衣,指新衣。
[12]裸裎(chéng) 不穿衣服,光着身体。
[13]伽(qié)蓝 寺院守护神的通称。
[14]柽(chēng) 河柳,即柽柳,老枝红色,叶子像鳞片,能耐碱抗旱,适于造防沙林。枝干可编筐,枝叶可入药,也叫三春柳或红柳。
三、稀世厚德
【原文】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译文】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刑事主管,有一名囚犯无辜被判死刑,支公同情他,想救他一命。
那囚犯对妻子说:“支公好意救我,惭愧的是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请他到咱们家,你用身体为他服务,他也许肯用心,那我可以活命了。”
妻子哭着听从了。等支公来家,妻子自己出面劝酒,把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没有接受,最终还是尽全力替囚犯平反。
囚犯出狱后,夫妻到支家叩首道谢,说:“恩公如此仁义厚德,如今世上太少有了。您现在还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就送给您做个贱妾吧,这在礼节上是过得去的。”
支公父亲礼仪周备迎娶为妾。生下支立,二十出头中了状元,官做到翰林院文书;支立又生了支高,支高生了支禄,他们都被荐举做了学官;支禄生的儿子叫大纶,考中了进士。
【注释】
[1]刑房吏 掌管刑事的官吏。
[2]重辟 极刑,死罪。
[3]哀 同情,怜悯。
[4]听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如:言听计从。
[5]叩谢 叩首道谢,表示极深切的谢意。
[6]箕帚妾 持箕帚的奴婢﹐借作妻妾之谦称。
[7]备礼 礼仪周备。
[8]贡 荐举。
[9]学博 唐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第四节 真假端曲
一、为善智慧
【原文】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译文】
这十个故事,所做的事情各不相同,但都属于善。如果再细细讲来,那么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端善,有曲善;有阴善,有阳善;有是善,有非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满善;有大善,有小善;有难善,有易善,都应该要深入地辨别。
如果做善事而不明理,就自以为在精进修行,哪知是在干坏事,白费苦心,一点好处都没有。
【注释】
[1]谓 认为,以为。
[2]行持 是指精进修行,严格持守戒律。
二、真善假善
【原文】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译文】
什么是真善假善呢?从前有一些读书人拜见中峰和尚,有人问:“佛家讲善恶报应与人形影不离,现在有人积德行善,但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人做了很多坏事,反而家门昌盛,看来因果报应没有根据啊!”
中峰和尚说:“凡人因为欲望烦恼没有放下,慧眼没有打开,所以把善的看成恶的,恶的当作善的,这是常有的事。不怨自己颠倒是非,怎么反而抱怨上天的报应有误呢?”
大家问:“善恶怎么会相反?”中峰和尚让他们举举善恶的例子。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对人、礼貌待人是善。”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又有人说:“贪财、妄取钱财是恶,廉正、清白有操守是善。”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大家举了很多善恶的例子,中峰和尚都说不是这样,大家于是请教什么是善恶。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如果对别人有益,即使是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对自己有益,即使恭敬对人、礼貌待人,也都是恶。”
所以,一个人做善事,存的是利益他人的心,这是真善;如果行善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是假善。另外,发自内心的是真善,做样子走形式的是假善;还有,清净心做的善是真善,染污心做的善是假善。如此种种,都应当审察研究。
【注释】
[1]儒生 研习儒家学说的学者。亦泛指读书人。
[2]辈 表示人的多数,批。
[3]谒(yè) 拜见。
[4]中峰和尚 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年),钱塘(今杭州)人,元代最杰出的高僧,毕生以清苦自持,行如头陀,荣誉地位为唐朝后四百年汉族僧人从未有,达官显贵归投者甚众。名望虽高,地位虽尊,但他毫不沾恋,风骨独卓,众望所归,被尊为“江南古佛”。元顺帝初年,皇帝册封禅师为“普应国师”,敕令将其三十卷语录与文集收入《大藏经》。
[5]无稽 无可查考,没有根据。
[6]凡情 凡人的情感欲望。
[7]涤 清除。
[8]正眼 法眼,慧眼。
[9]袭迹 模仿他人行为而不知变通。
三、端善曲善
【原文】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绝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译文】
什么是端善、曲善呢?现在的人见到谨慎保守的人,统称为善而选取他。圣贤人却宁愿认可那些行为极端的人。对于谨慎保守的人,即使所有人都喜欢,圣人却说他们是败坏社会道德的人。实际上,世间人认为的善恶,与圣人认为的善恶截然相反。
从这一点展开来说,凡人对种种事物的想法和做法,没有不是错误的。天地鬼神降福于善,降祸于恶,都和圣人的标准一致,而与世间凡人的看法不同。凡是想积德行善,绝对不能以耳朵听到的评价、大家看到的情况为标准,只有对难以觉察的发心,默默清理干净。
纯粹是济世救人的心,就是端善;假如夹杂丝毫求悦于世人的心,就是曲善。纯粹是爱人的心,就是端善;假如夹杂丝毫愤世嫉俗的心,就是曲善。纯粹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端善;假如夹杂丝毫玩世不恭的心,就是曲善。这些都应该细细地分辨。
【注释】
[1]端曲 端:端正。曲:歪曲。
[2]谨愿 谨慎自守,取悦于人。
[3]狂狷(juàn) 过于激进与过于保守的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4]德之贼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乡原(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人。
[5]福善祸淫 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
[6]徇(xùn)耳目 随顺看到的、听到的。徇:顺从,曲从。
[7]媚世 求悦于世人。《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乡愿)也。”
第五节 阴阳是非
一、阴善阳善
【原文】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译文】
什么叫阴善阳善呢?凡是做善事而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积阴德,上天给他福气;行阳善,享受世间美名。
有好名声也是福,但名气也是命运的禁忌。世间名气很大却名不符实,常有意外横祸。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过错,却无缘无故背负恶名,他的子孙往往很快发达。阴善、阳善之间太微妙了!
【注释】
[1]咎 过错。
[2]造物所忌 造物:指运气、造化。忌:畏惧、禁戒。“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朱子治家格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二、是善非善
【原文】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译文】
什么叫是善非善呢?春秋时,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把在他国做奴的国人赎回来,都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子贡赎了人,但不接受赏金。
孔子知道后,责备他说:“赐啊,这件事你做错了!圣人做事,要能改善民风,他所教的道理要能适用于百姓,不能只适合自己实行。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如果你教大家接受赏金是贪财,那以后还有谁去赎人呢?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有人愿意去诸侯国赎人了。”
又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送了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高兴地说:“从今以后,鲁国见义勇为的人就会多起来。”
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官府赏金是高尚的,子路接受别人的牛是低俗的,但是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于是我们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做得对不对,更要看这件事会不会引起坏作用;不能只看短时间内的效果,更要看长远的影响;不能只看个别人的得失,更要看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利弊。
现在所做虽然是善,但其影响起到了害人的作用,这虽然像善,实际上不是善;现在所做虽然不善,但其影响起到了帮人的作用,这虽然像不善,实际上却是善。这只是就一点来说,其他比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应该谨慎抉择。
【注释】
[1]臣妾 侍奉他人的男人称为臣,女人称为妾。
[2]诸侯 此处意为他国。
[3]子贡 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卫国人,长于口才,善理财。
[4]子路 孔子弟子,姓仲,名由,鲁国人,年长而好勇,甚孝顺。
三、偏善正善
【原文】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译文】
什么是偏善、正善呢?从前吕文懿公刚辞宰相之职返回故乡,百姓敬仰他如泰山北斗。有一个同乡,喝醉酒后却大骂吕公,吕公如如不动,对他的仆人说:“喝醉酒的人,不要和他计较,关门谢客即可。”
一年后,那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这才感到懊悔,说:“如果我当时稍稍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惩治,用小的惩罚给他大的警戒,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顾心存厚道,没想到助长了他的恶行,最后到这个地步。”这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
也有存恶心,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如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们光天化日也敢在大街上抢他家粮食。这家上告知县,知县也不敢受理,穷人们就更加胆大放肆了。后来只好自行抓捕抢粮的人,绑在街上示众,这些人才安分下来,否则要造成大乱了。
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大家都知道。存心虽善,结果做了恶事,这是正中偏;存心虽不善,结果反而成了好事,这叫偏中正。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注释】
[1]吕文懿公 吕原(1418年7月21日—1462年12月18日),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朝大臣。吕原自幼从父居景州,父亡,奉母回嘉兴。家贫,喜读书,博涉经史,擅文章。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翰林学士、右春坊大学士等职,并入内阁,曾编修《历代君鉴录》《寰宇通志》。天顺六年(1462年)母逝,暴瘦而卒,年仅45岁,英宗闻讯震悼,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左侍郎,谥号文懿。
[2]泰山北斗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泰山,五岳之首。北斗,众星中光芒最亮者。
[3]逾(yú)年 一年以后。
[4]使 要是,假使。
[5]不谓 不料、意想不到。
[6]粟(sù) 粮食的统称。
第六节 偏正半满
一、半善满善(之一)
【原文】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此一说也。
【译文】
什么是半善满善呢?《周易》上说:“善行不累积到一定程度,不能成就美名;恶行不累积到一定程度,还不会有杀身之祸。”《尚书》上说:“商朝这么多的罪业,是持续不断累积起来的,就好像往容器里储存东西一样。”
如果我们很勤奋,持之以恒积累善行,终有一天功德圆满。如果松懈懒惰,不去积累,那就永远不会圆满。这是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
【注释】
[1]商罪贯盈 出自《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2]贮(zhù) 储存。
二、半善满善(之二)
【原文】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己。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译文】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院去,想要布施但没有钱,身上一共只有两文钱,就全部拿来捐给寺院。方丈亲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消业。后来这位女子被选入皇宫享受荣华富贵,带了几千斤金子再来寺院布施,方丈只叫徒弟代他为女子做回向。
皇妃于是问方丈:“我从前不过只布施了两文钱,师父就亲自替我做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斤金子,而师父不替我回向,为什么呢?”
方丈说:“以前你布施的钱虽然少,但是布施的心极为真诚,我如果不亲自替你忏悔,就不足以报答你的功德。今天你布施的钱虽然多,但是布施的心不如从前真诚恳切了,叫我徒弟代你忏悔足够了。”
几千斤金子的布施是半善,而这两文钱的布施是满善。
三、半善满善(之三)
【原文】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又一说也。
【译文】
钟离权传授丹术给吕洞宾,还教他点铁成金之术,可以救济世上的穷人。
吕洞宾问:“以后会不会再变回铁?”
钟离答:“五百年以后会变回原样。”
吕洞宾说:“这样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事。”
钟离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就你这一句话,三千功德已经圆满。”
这是半善满善的又一种讲法。
【注释】
[1]钟离 钟离权,相传八仙之一,全真道派尊为正阳祖师。民间传说钟离权满脸胡须、背插拂尘、手执仙扇,因曾为五代后汉将军,故也称为“汉钟离”。
[2]丹 即道家所谓的丹术。
[3]吕祖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曾以进士授县令,相传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人称为“吕祖”。
四、半善满善(之四)
【原文】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
此又一说也。
【译文】
身做善事而心不执着,那么随缘做成的善行,都能功德圆满。心里总执著着善,即使一生努力勤勉,也不过是半善而已。
比如用钱财去救济人,要内不见布施的自己,外不见接受财物的人,中不见布施的财物,这就叫“三轮体空”,也叫“一心清净”。这样即使布施一斗粮食,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田;即使布施一文钱,也可以消除千劫以来所造的罪业。如果执著放不下,即使布施万贯家财,所修福德也不圆满。
这又是一种说法。
【注释】
[1]著 执著,即执着,将人、事、物等视为真实不变而生起贪著的心态,属于众生的普遍烦恼。
[2]三轮体空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
[3]镒(yì) 二十两为一镒。
第七节 大小难易
一、大善小善
【原文】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译文】
什么是大善小善呢?从前有个人叫卫仲达,在馆阁中任职,有一次魂魄被抓到阴间,判官令手下把他的善恶记录呈上来。等记录送到一看,发现他的恶录多得能铺一地,善录只有像筷子那样一小卷。拿秤一称,满地的恶录反而轻,而筷子般的细卷反而重。
卫仲达问:“我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过失罪恶?”
判官说:“只要一念不正,就是罪恶,还没做也是。”
卫仲达又问:“这善录里记的是什么?”判官说:“朝廷曾经大建工程,在三山修建石桥,你上奏劝阻皇上,这是你的奏折底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有谏言,但是朝廷并没有采纳,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还能有这么大的力量?”
判官说:“朝廷虽然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是为千万百姓。假如被朝廷采纳的话,那善力就更大了。”
所以,心里装着天下国家,善事即使再小,功德都很大。假如心里只装自己,善事即使再多,功德还是很小。
【注释】
[1]馆职 唐宋时,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等处为直馆、直院等官职。
[2]摄 拘捕。
[3]冥司 阴间。
[4]比(bì)至 等到。
[5]箸 筷子。
二、难善易善
【原文】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译文】
什么是难善、易善呢?先贤曾经说过:“克制和约束自己,要先从难克制的地方做起。”孔夫子说到修仁德,也说“难处当先行”。
一定要像江西的舒老先生,能布施两年所有收入,替别人偿还官银,保全了别人的家庭;还有邯郸的张老先生,布施十年全部积蓄,帮别人还了赎金,救了人家妻儿的命。这些都是难舍处能舍。
再比如镇江的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无子,但不忍心娶幼女为妾,而将她还给邻居。这是难忍处能忍,所以上天赐给的福报也很厚。
凡是有财有势的人,他们做善事要比一般人容易,容易而不去做,这是自暴自弃;没钱没势的穷人,要行善积福都很难,难做到而能去做,这才真是可贵呀。
【注释】
[1]克己 克制私欲,严格要求自己。《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先难 出自《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有心成为仁者的人必须先将最难去除的私欲除掉。
[3]束修 老师的酬金。
[4]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据《德育古鉴》,江西舒翁,假馆于湖广二年,偕诸乡里同舟归。登岸散步,闻一妇人哭甚哀,问之,曰:“夫负官银十三两,将鬻(yù卖)吾以偿。吾去,幼儿失哺必死,是以不胜悲耳。”翁曰:“舟中同载者,皆江西塾师也。每人一两,足完汝事矣。”返而告诸同行,皆不应。翁遂捐两年束脩尽与之。未至家三舍,赀(zī资)粮已竭,众争非之。亦有怜而招之食者,翁不敢饱。抵家,语妇云:“吾忍饥二日矣!速炊饭。”妇云:“安得米乎?”翁云:“邻家借之。”妇云:“借已频,专俟汝归偿耳。”翁告以捐金之故,妇云:“如此,则吾有寻常家饭,可觅同饱也。”遂携篮往山中,采苦菜和根煮烂,同食一饱。既就枕,闻窗外人呼云:“今宵食苦菜,明岁产状元。”亟(jí急)同起,披衣向天拜谢。明年生子芬,果中状元。
[5]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据《德育古鉴》,邯郸张翁,家甚贫,未有子。尝以一罈积钱,十年罈方满。有邻人犯徒,拟卖其妻。妻生三子俱幼,翁虑其妻去,而子不能全活也。乃谋诸夫人,举所积钱,代完赎银。不足,夫人复拔一钗凑之。是夕,梦神人抱一佳儿送之。遂生弘轩先生,子孙相继登科。
[6]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
据《德育古鉴》,镇江靳翁,年五十无子,训蒙于金坛。其夫人鬻钗钏,买邻女为妾。翁归,夫人置酒于房,以邻女侍。告翁曰:“吾老,不能生育。此女颇良,买为妾,或可延靳门之嗣。”翁颊赤俛首。夫人谓己在而翁赧也,出而反扃其户。翁踰窗而出,告夫人曰:“汝用意良厚,不独我感汝,我祖考亦感汝矣!但此女幼时,吾常提抱之,恒愿其嫁而得所。我老,又多病,不可以辱。”遂谒邻而还其女。踰年,夫人自产子,名贵,十七岁发解,联捷,为贤相。
第八节 与人为善
一、约言十善
【原文】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译文】
有机会利益大众,很多事情可以做,简略说下要点,大致有十件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注释】
[1]随缘 顺应机缘。
[2]纲 事物的关键部分。
二、与人为善
【原文】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译文】
什么叫做与人为善?从前舜在山东雷泽,看见渔夫都争鱼多的深水区,年老体弱的渔夫只能在鱼少的急流浅滩捕捞。舜看见这种情形,同情哀怜他们,于是也前去捕鱼。看见那些争抢的人,避而不谈他们的过错;看见有礼让老弱的人,就赞扬他们,向他们学习。一年后,大家都能相互礼让了!
以舜这样睿智的人,难道说不出一句教育人的话吗?他不以言语教育人,而是通过身体力行来转化风气,这是舜的良苦用心。
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打压别人,不要拿自己的善行批评别人,不要借自己有多方面的能力而障碍别人。收敛自己的聪明才干,不露锋芒。
看见别人的过失要宽容原谅,不要宣扬,一方面使他有改过的机会,另一方面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哪怕一点细微长处值得肯定,一点点善心善行值得记下来,都要立刻放下成见向他学习,而且赞叹他,宣扬他的善行。
日常生活中,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不为自己着想,完全是为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这是大德者以天下为一家的气度。
【注释】
[1]与人为善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赞许,帮助。《论语·述而》:“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弟子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佛门普贤十德之一:随喜功德。
[2]雷泽 古泽名,本名雷夏泽,在河南省范县东南接山东省菏泽市界,传说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舜渔于雷泽。
[3]恻然 悲伤的样子。
[4]匿 隐藏。
[5]揄(yú)扬 赞扬。
[6]期(jī)年 一年。
[7]深潭厚泽 潭:深水池,亦指河流中的深水区。泽:水积聚的地方。
[8]明哲 睿智的人。
[9]身转 以行为感化。
[9]末世 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两千年后,过此一万年间,佛法衰落将灭,有教法却无人修行。
[10]形人 与人比较。形:比较、对照。《格言联璧》:“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心相篇》:“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11]若无若虚 原句“深藏若虚”,原指精于卖货的商人隐藏宝货,不轻易让人看见。后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露锋芒。出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虚:无。《菜根谭》:“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心相篇》:“若论妇人,先须静默;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12]翻然 也作“幡然”,形容改变得很快而彻底。
[13]舍己而从之 出自《尚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放弃自己的意见,随顺他人。
[14]艳称 羡慕并赞美。
[15]为物立则 物:指他人、同类和社会大众。则:模范、榜样。为他人做个好榜样。
[16]天下为公 君位传贤不传子,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后来此语成为政治理想。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三、爱敬存心
【原文】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译文】
什么叫爱敬存心呢?君子与小人,从容貌举止来看很容易混淆,只有存心这一点,善恶差别之悬殊,就像黑白截然相反,所以孟子说:“君子与常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存心。”
君子的存心,只是爱人敬人的心。人或亲近或疏远,或尊贵或卑微,或智慧或愚痴,或有德或无德,形形色色各不一样,但都与我同是一家,与我同是一体,哪个人不该爱,哪个不该敬呢?
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够通达完成大众的心愿,就是通达完成圣贤的心愿。为什么?圣贤的心愿,本来就是希望世人各得所需,我们爱每个人,敬每个人,使世人身心安定,这正是代圣贤行安世之道。
【注释】
[1]形迹 仪容仪表、言行举止。
[2]悬绝 相差很大。
[3]判然 形容差别特别分明。
[4]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受人爱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敬之心。《心相篇》:“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5]皆吾同胞,皆吾一体 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尊卑,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具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第九节 成人之美
一、成人之美
【原文】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译文】
什么叫成人之美?玉在原石中时,丢在路边就是一块石头,雕琢后就成了贵重的玉器。所以,只要看见别人在做一件好事,或者这个人有很好的发心,有发展的潜质,都应该引导和扶持他完成。要么鼓励赞许他,要么保护扶持他,要么为他陈清冤屈,分担他受到的诽谤,要一直帮到事情做成。
大多数人都讨厌志趣不同的人,大众之中善人少,不善的人多,善人在世俗世界中很难靠自己立足。况且,大德大才之人,不太注重外在形式,很容易招来指责。因此,善事常常容易失败,善人常常受人诽谤。惟愿大德之人辅导、辅助他们,功德最大。
【注释】
[1]成人之美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愿望。
[2]抵掷 投掷、丢弃。
[3]追(duī)琢 雕琢,雕刻。追:通“雕”。
[4]圭(guī)璋(zhāng) 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
[5]诱掖(yè) 引导、扶助。
[6]奖借 嘉勉推许。
[7]非类 志向不合﹑志趣不同的人。
[8]铮铮 形容人品卓越出众。
[9]匡直而辅翼之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匡:正。督促他们,纠正他们使正直,辅助他们。
[10]惟 表示希望、祈使。
二、劝人为善
【原文】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译文】
什么叫劝人为善?生为人类,谁没有良心呢?人为名利辛苦奔忙,又最容易沉沦。凡是与人往来相处,要提醒他,开解迷惑。正如漫漫长夜里一场大梦,一下子让他醒了过来;又如烦恼痛苦很久,一下子让他清净无忧,这样的帮助是很大的。
韩愈曾说:“言语劝人,作用只在一时;用书劝人,可以利益百世。”相对于“与人为善”,虽有外在的形式,但对症施药,常有不可思议的效果,不可不做。
至于不可说的说了,或者可说的不说,要反思我们的智慧不足。
【注释】
[1]世路役役 名利之途让人终生劳碌不息。
[2]提撕(xī) 警惕、提醒。《菜根谭》:“士君子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矣。”
[3]清凉 清净,不烦扰。
[4]溥 广大。
[5]失言失人 出自《论语》:“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救人危急
【原文】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译文】
什么叫救人危急?忧患灾难、贫困挫折,每个人常常会遇到。一旦遇到急难之人,对他的痛苦要能感同身受,赶紧解救。要么说句话帮他申辩冤屈,要么多方协调解决他的困难。
崔子说:“好处不在于要多大,在别人危急的时候,赶紧去帮助他就可以了。”仁者之言啊!
【注释】
(1)痌(tōng)瘝(guān) 病痛,疾苦。
[2]颠连 非常困苦。
[3]崔子 人物不详,据考可能是明朝著名学者崔铣(xiǎn)(1478—1541年),字子钟,号后渠,世称后渠先生,安阳市人。曾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史馆、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卒谥“文敏”,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崔铣“六然训”流传最广: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4]《心相篇》:“济急拯危,亦有时乎贫乏,福自天来;解纷排难,恐亦涉乎囹圄,名扬海内。”《格言联璧》:“惠不在大,在乎当厄。”
四、兴建大利
【原文】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译文】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到一个乡,大到一个县,凡是公益事业,最应该大力建设。或是开挖沟渠灌溉农田,或是建筑堤岸预防水灾,或是修造桥梁便利交通,或是施送茶饭救济饥渴的人。随顺机缘鼓励引导大家,同心协力共成大事,不要怕别人的猜疑,要能任劳任怨。
【注释】
[1]行旅 往来的旅客。
[2]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出自《心相篇》:“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梁栋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能够不辞劳苦、不避讥嫌的人,可以担当大任。不愿意承担责任,太在乎别人评价的人,怎么能被信任交托?
五、舍财作福
【原文】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译文】
什么叫舍财作福呢?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以布施为先行。所谓布施,只是“舍”这一个字而已。修行成就的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触外境而不起妄念,不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动心。身内身外所有一切都能舍,没有一样放不下。如果做不到这样,先从钱财上布施。
世间人都以衣食作为生存需要,所以将财物看得最重要。我们布施财物,对自己而言,可以破除内心的悭吝贪婪;对他人而言,可以救济他的急难。刚开始需要勉强刻意,慢慢就自然轻松了。这个方法最容易消除自私的习气,去除对钱财的贪执吝惜。
【注释】
[1]释门万行 佛门中一切的行法。“万”代表一切,极多之意。
[2]六根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3]六尘 六根接触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因能染污净心,带来烦恼,故称“六尘”。
[4]悭(qiān) 吝惜之心。《道德经》:“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5]执吝 执着之心与器小之感。孔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第十节 护持正法
一、护持正法
【原文】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译文】
什么叫护持正法?正法,给了千秋万世的众生一双看清宇宙人生真相的慧眼。如果没有正法,人怎么能与天地合称“三才”,并帮助天地创造万物?怎么能断烦恼、了生死?怎么能有世间福报、出世间智慧?
所以凡是见到寺院庵堂、圣贤佛像、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修整。至于弘传正法,报答圣贤佛菩萨的恩德,更应该鼓励。
【注释】
[1]正法 特指纯正的佛法,泛指儒释道及东西方所有圣贤所传真理。
[2]参赞天地 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赞:助。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完全显现出天性;能完全显现自己的天性,就能完全显现别人的天性;能完全显现别人的天性,就能完全显现事物的天性;可以帮助天地滋养万物,人就可以和天地合称为“三才”了。
[3]裁成万物 裁:裁制。出自《易经·泰卦》:“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汉书·律历志上》引作“裁成”。
[4]脱尘离缚 脱离世尘的束缚。尘即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加以我们的境遇。此亦有意识中凡眼所能见到的识地。
[5]经世出世 让众生安居乐业和脱离尘世的痛苦。
[6]圣贤庙貌 庙宇及圣像。
[7]修饬(chì) 整治,整修。
[8]举扬 推广、弘扬。
二、敬重尊长
【原文】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译文】
什么叫敬重尊长?家里的父母兄长,国家的君主长官,凡是年龄较高、德行较高、地位较高、才学较高的人,都应该用心为他们服务。
在家孝养父母,假如深爱父母,脸色温和愉悦,语气柔和婉转,脾气恭顺耐心,习惯成自然,便能以心中和气感通上天。
出门在外服务上级,做哪件事都不要以上级不知而为所欲为;惩治某个人,不要以上级不知而滥用职权。服务上级,如对天地般诚敬无欺,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这些地方最关系阴德。且看那些忠孝之家,他们的子孙没有不发达久远、繁荣昌盛的,一定要小心谨慎。
【注释】
[1]深爱婉容 真正发自内心的爱意和柔顺的容貌。
[2]格天 感通上天。
[3]自恣 任意妄为。
[4]格论 至理名言。《心相篇》:“尊崇师傅,定产贤郎。”道家《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盖致身事君,勤劳王事,所以答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生育之恩也;事师如事父母,所以答教诲之恩也。民生於三,事之如一,乃报本之大者,加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敬信神明,所以答造化之恩也。并前三事,谓之四恩。”
三、爱惜物命
【原文】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
古诗云:“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译文】
什么叫爱惜物命呢?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有恻隐之心罢了。求仁德的人,求的就是这一片恻隐之心;积德的人,积的也是这一片恻隐之心。《周礼》说:“每年正月时节,祭祀不要用母的牲畜。”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杀生之地。”这都是为了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
所以,前辈有不吃四种肉的规矩,那就是:听到宰杀声音的不吃,看到宰杀场面的不吃,自己养大的不吃,专门为我宰杀的不吃。我们如果还没有断绝肉食,暂且也应当从这几点开始戒除。
渐渐增进,慈悲心更加增长,不仅仅是杀生要戒除,就是那些小虫都有灵性,都是生命。为了纺织丝绸而水煮蚕蛹,为了锄地耕种而杀害群虫,想想我们所穿所食从何处而来,都是杀害别的生命以自求生存。所以,糟蹋衣食、浪费物品或不知爱惜的罪孽,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那些因手误伤,脚下误踏的生命,不知道有多少,都应该谨慎防范。
古诗说:“为老鼠常常留点饭,怜悯飞蛾不敢点灯。”何等的仁慈!
【注释】
[1]恻隐之心 同情怜悯之心。《孟子·告子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2]孟春之月 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3]牺牲 供祭祀用的家畜。
[4]牝(pìn) 雌性禽畜、母兽。
[5]君子远庖厨 出自《孟子·梁惠王》:“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活着就不忍看见它死去,听到它临死的声音就不忍心再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等杀生之地。
[6]全 保全,保护。
[7]专为我杀者不食 假如实在不能断肉,先以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不食,专为我杀不食,稍低造业,保护恻隐之心,俗称此肉为“四净肉”。现今口腹之欲如潮汹涌,积极推动动物养殖、宰杀与销售,早已再无“四净肉”。
(8)蠢动含灵 再小的虫子都有灵性,泛指一切众生。道家《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盖不杀生者,所以存仁爱也。夫禽兽旁生,性命同禀,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饮食之念,爱憎喜惧,何异于人?能怀恻隐之心,不忍杀戮而食,以证慈悲之行,不亦善乎?”
[9]暴殄(tiǎn) 不知爱惜物力,任意糟蹋东西。
四、善行无穷
【原文】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译文】
善事无穷无尽,说也说不完,做好这十件事再推展开来,万千功德都在其中。
【注释】
殚(dān)述 详尽叙述,多用于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