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注解4
来源: | 作者:顾四国 | 发布时间: 2024-06-12 | 789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附录二 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准百功:

救免一人死。完一妇女节。阻人不溺一子女。为人延一嗣。准五十功:

免堕一胎。当欲染境,守正不染。收养一无倚。葬一无主骸骨。救免一人流离。救免一人军徒重罪。白一人冤。发一言利及百姓。准三十功:

施一葬地与无土之家。化一为非者改行。度一受戒弟子。完聚一人夫妇。收养一无主遗弃门孩。成就一人德业。准十功:

荐引一有德人。除一人害。编纂一切众经法。以方术治一人重病。发至德之言。有财势可使而不使。善遗妾婢。救一有力报人之畜命。准五功:

劝息一人讼。传人一保益性命事。编纂一保益性命经法。以方术救一人轻疾。劝止传播人恶。供养一贤善人。祈福禳灾等,但许善愿不杀生。救一无力报人之畜命。准三功:

受一横不嗔。任一谤不辩。受一逆耳言。免一应责人。劝养蚕、渔人、猎人、屠人等改业。葬一自死畜类。准一功:

赞一人善。掩一人恶。劝息一人争。阻人一非为事。济一人饥。留无归人一宿。救一人寒。施药一服。施行劝济人书文。诵经一卷。礼忏百拜。诵佛号千声。讲演善法。谕及十人。兴事利及十人。拾得遗字一千。饭一僧。护持僧众一人。不拒乞人。接济人畜一时疲顿。见人有忧,善为解慰。肉食人持斋一日。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己杀不食。葬一自死禽类。放一生。救一细微湿化之属命。作功果荐沉魂。散钱粟衣帛济人。饶人债负。还人遗物。不义之财不取。代人完纳债负。让地让产。劝人出财作种种功德。不负寄托财物。建仓平粜、修造路桥、疏河掘井、修置三宝寺院、造三宝尊像及施香烛灯油等物、施茶水、舍棺木一切方便等事。自“作功果”以下,俱以百钱为一功。准百过:

致一人死。失一妇女节。赞人溺一子女。绝一人嗣。准五十过:

堕一胎。破一人婚。抛一人骸。谋人妻女。致一人流离。致一人军徒重罪。教人不忠不孝大恶等事。发一言害及百姓。准三十过:

造谤污陷一人。摘发一人阴私与行止事。唆一人讼。毁一人戒行。反背师长。抵触父兄。离间人骨肉。荒年积囤五谷不粜生索。准十过:

排摈一有德人。荐用一匪人。平人一冢。凌孤逼寡。受畜一失节妇。畜一杀众生具。恶语向尊亲、师长、良儒。修合害人毒药。非法用刑。毁坏一切正法经典。诵经时,心中杂想恶事。以外道邪法授人。发损德之言。杀一有力报人之畜命。准五过:

讪谤一切正法经典。见一冤可白不白。遇一病求救不救。阻绝一道路桥梁。编纂一伤化词传。造一浑名歌谣。恶口犯平交。杀一无力报人之畜命。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极苦。准三过:

嗔一逆耳言。乖一尊卑次。责一不应责人,播一人恶。两舌离间一人。欺诳一无识。毁人成功。见人有忧,心生畅快。见人失利、失名,心生欢喜。见人富贵,愿他贫贱。失意辄怨天尤人。分外营求。准一过:

没一人善。唆一人斗。心中暗举恶意害人。助人为非一事。见人盗细物不阻。见人忧惊不慰。役人畜,不怜疲顿。不告人取人一针一草。遗弃字纸。暴弃五谷天物。负一约。醉犯一人。见一人饥寒不救济。诵经差漏一字句。僧人乞食不与。拒一乞人。食酒肉五辛,诵经登三宝地。服一非法服。食一报人之畜等肉。杀一细微湿化属命以及覆巢破卵等事。背众受利,伤用他钱。负贷。负遗。负寄托财物。因公恃势乞索、巧索,取人一切财物。废坏三宝尊像以及殿宇、器用等物。斗秤等小出大入。贩卖屠刀、渔网等物。自“背众受利”以下,俱以百钱为一过。

附录三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口称张姓。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触怒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善行可记。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诸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著实。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犹欲责天美报。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

因焚香叩谢。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如是三年。

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辍闱后。访于同乡。为子择师。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一日谒内监杨公。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问其籍。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

同里后学罗祯记。

附录四 袁了凡的母亲

了凡先生的家庭教育非常好,他的祖宗和父母深知家庭教育之本在于积德于子孙和身教。了凡先生不仅有很好的父亲袁参坡和祖上,更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明代的《庭帏杂录》详细记载了这位伟大的母亲,阅读之后,泪落如雨,感恩不已。

李氏,作为普通的家庭妇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的,只知道她是明代人,丈夫袁参坡是一个博学惇行、医术精到的知识分子。多亏了她的几个儿子将她与丈夫平日的教诲尤其是她本人以身立范、立教的事实记录下来,我们才得以了解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女性伟大的人格及其对儿子们身教重于言教的家训实践。

尽管中国几千年的家训教化史上,不乏有孟母断机教子、田稷子母训子勿贪、陶侃母封鲊诫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样一些贤母的训子史实,但毕竟是零星事迹的记载,而《庭帏杂录》不然,它较为全面系统地记录了这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在诸多方面对子弟的身教。

所以李氏面临这样的环境,体现出一个伟大的“贤妻良母”形象。

第一,宽厚仁爱,以孝育儿,以高尚的人格给非亲生儿子更多的母爱和关怀,培养孩子们孝悌忠信,礼敬待人的品质。

李氏是作为“填房”嫁给袁参坡的,一般说做好后母难,但李氏做得很好,她对袁参坡前妻王氏所生的两个儿子袁衷、袁襄视如己出。她要求亲生的儿子更严,而关心照顾另外两个儿子比自己亲生儿子更多。

精神上:教儿婴孩,勿忘母亲生育养育恩情,培养孝道。为了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品质,为了使他们记住亲生母亲的养育之恩,李氏居然每天都虔诚地亲自带领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祭奠他们的生母。丈夫前妻的长子袁衷深情地回忆到:“先母没,期年,吾父继娶吾母来时,先母灵座尚在。吾母朝夕上膳,必亲必敬,当岁时佳节,父或他出,吾母即率吾二人躬行奠礼,尝洒泪曰:‘汝母不幸早逝,汝辈不及养,所可尽人子之心者,惟此祭耳。’”做后母的,谁不希望丈夫前妻的孩子忘记自己的生母?更何况如袁衷所说,“予辈不自知其非己出也”。四五岁的孩子,基本不太记事,而李氏反倒这样做,足见其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正因此,袁衷在《庭帏杂录》中记载此事及母亲的话后,接着告诫后辈:“为吾子孙者,幸勿忘此语。”

物质上:先人后己,教妇初来。袁参坡的二儿子袁襄说:“吾母爱吾兄弟逾于己出,未寒思衣,未饥思食,亲友有馈果馔,必留以相饲。既娶妇,依然育,无异龆龀也。吾妇感其殷勤,泣语予曰:‘即亲生之母,何以逾此。’”以心换心,袁参坡前妻的两个儿子对母亲也极为孝敬,妻子娘家哪怕拿来一点点东西,儿子媳妇们也都是先送给母亲吃。她自己的亲生儿子袁裳记载,一个夏雨初霁的日子,袁参坡要几个儿子赋诗。袁裳的诗先写好,父亲读了击节称赞。这时正巧有人送来葛布,父亲便让裁缝做了一套衣服作为奖励。等母亲李氏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对他说:“二兄未服,汝何得先?且以文字而遽享上服,将置二兄于何地?”说完,将袁裳的新衣硬是脱下藏了起来。等到给袁参坡前妻的两个儿子都做了一套同样的衣服以后,才让袁裳穿。在这里,李氏不让孩子形成名利争斗心,而是教育孩子尊重兄长。

第二,不彰人过,宽待婢仆,以仁慈之心培养孩子待人宽厚的品质。

有一次,儿媳偶尔得到一条鳜鱼,就亲自下厨烧了让小仆胡松给婆婆送去。过了一会见到婆婆,便问鱼烧得如何?李氏开始一愣,旋即说是好吃。媳妇见状怀疑是仆人偷吃,核实后就来问婆婆没吃何以说吃?李氏笑答:“汝问鳜,则必献(吾已领儿媳孝心);吾不食,则松必窃。吾不欲以口腹之故,见(现)人过也。”

第三,节俭持家,以乐善好施的行为培养孩子体恤贫穷的美德。

李氏教育家人,自家生活节俭些,以便省下来些钱物周济贫穷。小儿子袁衮记载的一件事,足见李氏的仁慈之心及其对晚辈处世态度的影响。篇中说:“九月将寒,四嫂欲买绵,为纯帛之服以御寒。母曰:‘不可,三斤绵用银一两五钱,莫若止以银五钱买绵一斤,汝夫及汝冬衣,皆以枲(音xǐ,麻)为骨,以绵覆之,足以御冬。余银一两,买旧碎之衣,浣濯补缀,便可给贫者数人之用。恤穷济众,是第一件好事,恨无力不能广施,但随事节省,尽可行仁。”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有时了凡先生较忙,当天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了凡先生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么还买棉絮呢?”了凡夫人答:“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可见儿媳妇是婆婆教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