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如来昔日在燃灯古佛前学习时,学到一个佛法或其他法吗?”
“世尊!如来昔日在燃灯古佛前学习时,没有学到一法。正因为如来在燃灯古佛前能够放下一切相修习,已悟实无一相可得,实无一相生,实无一相灭,所以燃灯古佛才对如来授记,你将来定能成佛。”
注释:
1、什么是燃灯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他是过去庄严劫的第一尊佛。庄严劫有一千尊佛出世,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贤劫的第四尊佛。庄严劫第一尊佛出世,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在那个地方就被燃灯古佛授记,将来必定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明白了《金刚经》这个道理,把一切都放下了,把成佛放下了,更不要说成阿罗汉、成菩萨了,把庄严净土相、身相、布施相、布施功德相、修行相、成道相、果位相、果位成就相、一切身相、大身相、庄严相,一切一切相的取相习气全部都放下了,一点点都不沾染,他真明白了,本来没有事。本来没有事,那还要成什么佛。所以这时候燃灯佛说:哦,你开悟了,就给他授记,你将来一定成佛。为什么?燃灯佛知道他真放下了,真放下了,才能够真正地开始入门。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须菩提,你是怎样认为的?诸菩萨是否有庄严佛土的念头呢?或者诸菩萨是否执著庄严佛土之相呢?”
“即不能有庄来佛土的念头,更不能执著于庄严佛土,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诸菩萨们真正的庄严佛土,是心里绝对没有要庄严佛土的这种念头,更不会执著庄严佛土之相。因为他没有佛土的相在心里去取著。所以这种“无住生心”的菩萨的万行,必然的结果就是用巍巍功德感得一个庄严的佛土。是他自身的净土,以及跟他相应的一切众生都能够感得这样的佛土。因此所谓庄严佛土,是缘起的有,空无自性,所以说即非庄严。然而无自性的空,并不破坏缘起施设,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随俗说在相说是名庄严。
“所以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这样生出清净的真心:心不住任何色相上,心不住声香昧触法上,心不住一切相上,在相离相,在境离境,而不是灭相灭境,心不随境转,随顺因缘,随缘尽事,事来则迎,事过即了,绝不纠緾。不忆过去,不思未来,只在当下逢迎,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六艺精尽,随缘度众,了无牵挂,遇事则正念,无事则无念,决不妄想妄念(无念并非一念不起,而是念起而不停留,念起不住,念起不随,念不被境转,表面上嬉笑怒骂,内心切平静如水,如如不动,此为无念),得大解脱大自在,为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无所住而无心无念,此为清静的真心。
须菩提,如果有人,身体象须弥山王那么高大,你认为是不是很高大?”
须菩提答:“很高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即使象须弥山王那么高大,也是可以衡量的高大,也是有数量级的高大,也并不是真正的高大。真正的高大是了无四相,是佛性、是法身、是真如,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是真空生妙有,是不著一相随缘应化。因为它可遍布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是无法衡量的,是无法解说的,这才是真正的“高大”。因为须弥山王可说可量,所以才说它很高大。如果回到了真如自性上,有无量无边不可思义的高大。如果在相上,则很高大。
注释:
1、什么是庄严佛土?例如,释迦牟尼佛有个庄严的无胜世界,阿弥陀佛有个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有个庄严的东方琉璃世界,以及十方三世诸佛都有自己的庄严圆满的净土,还有诸大菩萨摩诃萨都有自己的巍巍功德感得的各种各样的庄严的佛土净土。弥勒菩萨虽然没有成佛,但是他的净土在欲界第四重天兜率天的内院,内院里有个弥勒楼阁,庄严的不得了。《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最后他参弥勒菩萨:“弥勒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非常非常庄严、重重无尽的弥勒阁。这都是诸佛和大菩萨们在无尽的度生当中巍巍的功德所必然感得的境界。因此无论是庄严佛土还是大身,都是在不著相之后,用巍巍功德感得的。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感得什么样的境界。你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一切众生,时间和地点,山河大地,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自己感应来的。这丝毫怨不得别人。我相人相世界相,是众生共业所感而来的幻象。因众生欲望、贪嗔痴慢疑的粗细程度不同,所感的世界不同。越是清静之心所感的世界越是清凉世界,也越接近佛世界。
一切的境界就是因为以前的习气所造就的这些缘分,要把这一切缘分了掉,必须要让它现出相才能了掉。比如我要治病,那个病都没有来,怎么能治呢?所以不要怕相,有相能了相,以至在相上涅槃,才是真功夫。
修行者不应对眼前情境心生爱憎分别,应以没有自我主观想法,融入当下。
佛陀说:“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清净,不因自己的渴望贪欲而有所期待,不要由外在情境合不合乎自己的想望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开悟者于一切法中,绝不起一烦恼,绝不恼一众生。不抱怨现前情境,不说好、不说不好,不说顺、不说逆。因为他知道:所有眼前情境即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