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金刚经》释_法会因由分第一
来源:鸠摩罗什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作者:依江味农居士科判《金刚经》释 | 发布时间: 2024-07-25 | 50 次浏览 | 分享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下简称《金刚经》)为佛经般若部总纲,是佛陀为菩萨众讲的,《金刚经》自南北朝传入中国后,至唐朝共有六个汉文译本,以鸠摩罗什大师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目前5176字);唐玄奘大师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精密,基本是梵文直译(8208字)。

六种译本中,目前流通最广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初译本。本文所选用的是清末举人江味农的科判校对版,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金刚经》,极有心得,并常年讲解此经,深得《金刚经》精髓,经江味农居士科判校对的版本更加准确,更契合佛陀原意,更加便于学习和修持。

一、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译文:

我实事求是的记录,就好象我亲自参加了当时的法会一样。那时,佛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随侍左右。

注释:

1、准确的讲,佛讲经的地方叫舍卫城,不是舍卫国。舍卫国应叫憍jiāo萨罗国,舍卫城是憍萨罗国的首都。憍萨罗国是古印度的一个大国,国民不仅很有智慧,也很有品德,国家物产也丰富,所以也叫丰德之国。因此,佛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讲经,此处很多佛经把它翻译成舍卫国了。当时,憍萨罗国的国王是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的一个儿子叫祇陀,祇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因此,祇陀太子和给孤独大臣共同打造的园子叫祇树给孤独园,此园供佛陀及其弟子们在此讲法修行。因此,准确的讲,佛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讲法开会。

2、这里的千二百五十人,仅是概约数,准确数应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出家修行时,他的父亲净饭王优选了家族当中最出色的五个跟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随行,即阿若憍陈如尊者、马胜比丘、摩男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他们都是婆罗门种姓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优秀的年轻人。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以后,就先去度这五个人。因此,这时是六个人。后来,大迦叶长者带五百人归佛,他两个兄弟共带五百人归佛,舍利弗、目犍连各带一百人归佛,耶舍长者子带五十人归佛,这些加起来应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经里面就把它省略成一千二百五十人,简称千二百五十人。后来,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弟子都成佛了,在《妙法莲华经》上都有记载。

这里的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本经的听众,也是佛的声闻弟子,暗含本经是佛陀专为初发菩提心救度芸芸众生的常随弟子而说。正如《金刚经》云,本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原文: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有一天,临近吃早饭时,佛陀穿上袈裟,手持饭钵,缓步走进舍卫城乞食。佛陀以慈悲平等之心,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佛陀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坐垫,就开始打坐静修。

注释:

1、佛及弟子每天一餐,此餐为中午时分,如按吃饭的先后顺序,可以叫早餐,如按照时间,也可以叫午餐。

这里出现三个时间,一时,尔时,食时。从那时到有一天,再到吃饭的时候,逐渐聚焦。如往深处理解,可知时间是为了标注事件,因此时间是个假相,仅为了标注事件,才有了时间和空间。即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过去和未来都是想象出来的,只有当下的取相,这个当下的取相连续播放,就象放电影一样,“我和世界”的图像就活跃起来。

2、佛陀讲《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之前,佛身放光,大地震动,恒沙菩萨、百万天人云集。而佛陀讲本经之前如同常人般生活:着衣持钵,乞食归来,整理衣服,洗钵洗脚,整理座位打坐……这些看似与普通人日常生活无异,却隐含深意:这个地方就是佛以身垂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行持。就是佛要示现日常行持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和常人一样日常生活,吃喝拉撒,但是境界完全不同,佛和大菩萨们日常行持能随缘应化,如如不动,境不染心,在心地上不沾染一切境界,在行持上要随顺一切缘分,随一切缘,尽一切份,心不染著,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此经在开始,就展示佛通过这种最简单的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给我们开示:要想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就得有一颗平常心,一颗普通心,有一颗不染著一切境界的心。只有这样的行持才可以逐渐地获得佛的见地和佛的境界,恢复到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和德性上,这也是本经的一个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