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第90讲
来源:《臻经典》微信公众号 | 作者:张源 | 发布时间: 2024-05-22 | 242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九十讲

接下来我们讲积善之法十法中的最后一条——爱惜物命。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一段讲我们要爱惜生命,物命就是生命。不要去杀生,要去护生,这也是我们行善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佛家也讲了持五戒,第一戒就是戒杀。杀生的果报是非常之重的,无论是在哪一门、哪一派里,都提倡大家戒杀护生,那么在《了凡四训》里也特意把它提出来。这里讲了,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什么叫恻隐之心呢?恻隐之心就是能了解对方的感受。当你能够了解对方感受的时候,那么你就能够生起同情、同理、同感、同受,这个特征在我们人道是最为明显。在整个六道(六道就是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道),下三涂的畜生、饿鬼、地狱道,其中畜生道太愚痴,畜生因为它生活比较困苦,没有办法体会其它众生的感受;那么饿鬼道太贪婪,贪心太重;地狱道的贪嗔痴都重。修罗道的嗔心太重,老是嗔怒,所以他也不会去体会别人,他这个傲慢、我执非常之大。因此这四涂的众生,皆以其贪嗔痴各一,或者是局部,或者是全部,而不能够有恻隐之心,所以才堕落这四种境界。

天道众生是修上品五戒十善所成,为什么也不能生起恻隐之心呢?因为天道众生的福报太好。光是四王天的天人,他的寿命就是250岁,比我们要长很多。到了忉利天就是500岁,他一个昼夜就是我们几十年,甚至100年。所以福报太大,他各种各样的东西完全不缺乏,不需要生起恻隐之心,因为他看不见困苦。那么深受困苦的众生,是因为贪嗔痴习气重,不能够生起恻隐之心。贪嗔痴习气不重的天人,他因为看不见困苦,也生不起恻隐之心,所以天人也不修行。那么下三涂的,加上修罗道这四类众生,也很难修行,没有条件修行。

只有在人道,我们能够苦乐均沾,喜忧参半,堪忍而生。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只有人道才能够成佛、容易成佛,因为我们这个地方能够见到六道一切的苦乐景象,都在我们人道能够有直接的体现,你不需要亲自下地狱和登天堂,就都能看到六道一切的相状。因此人之所以为人者,是因为我们区别于动物,区别于三涂的众生,区别于天道的众生,区别于修罗道的众生,就是因为我们能有恻隐之心!你不要看我们人道里头简简单单,即便是瘸腿瞎眼的人,也要比三涂众生好。比修罗道众生好的不晓得哪里去了,甚至比天道众生在成佛的难易程度上也容易很多。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那么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我们儒家修行是求仁,对不对?儒家讲仁义道德,你要想积德,你积的是什么?你求这个仁,你说我修行一辈子,我要很仁义,你修来修去修什么?其实就是修这颗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同理心、同情心、感同身受心,和你相关联的这些有缘的众生,你都能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当然不是说你现在一定能体会到,事实上是你有条件比六道其他众生更容易体会到,因为你能看到他的这些相状和痛苦,你能有对比,这就是能有生起恻隐之心的条件,也有内在的因缘种子。因此修仁积德者,就是要利用我们人道的条件,把内心当中恻隐之心的本有种子,把它生出来,让它开花结果,以此来修行。这是从理上讲爱惜物命,是对我们自己内心当中的修养的要求。

下面讲《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这就举个例子,周礼上规定,在孟春之月是要做祭祀的,祭祀天地、祭祀先祖、祭祀鬼神、祭祀山川河流。孟春之祭是非常重要的春天最大的一个祭祀。那么祭祀上规定不许用母的牲畜,包括母牛、母羊,这些都不许用,为什么呢?这时候母的动物它会怀孕,怀孕以后你要杀生的话,一次就变成杀两个,就不是杀一个了。但是用牺牲,用动物的方式来祭祀好不好,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再去深入评论它,因为这个要讲起来又是一大篇文章,包括用牺牲来祭祀,从西方中东,你看《旧约圣经》上也有,对不对?那么印度,东方我们也有,到处都有,这是一个上古流传下来的一些流弊。但是它不用什么呢?不用母牛、母羊,不用母亲,这就是一种爱惜物命,一种不杀生的精神。

还有孟子谓君子远庖厨,君子为什么远庖厨?就是因为能够成全你自己的恻隐之心,你要是离庖厨近了以后,第一,庖厨身上杀戾之气很浓,你看庖丁解牛,对不对?他杀戾之气很浓;第二就是庖厨做的饭好吃,你如果贪染这个饭,贪吃肉、肉羹、肉糜,最后你的杀生之气也就浓了。这是为了成全你自己的爱心、慈悲心、恻隐之心。所以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这个四不食之戒,佛家也有三净肉的说法,就是不闻杀、不见杀、不专为你杀,这个三净肉就方便你吃一吃。这个地方是四不食之戒,也是不闻杀,不见杀,自养者不食,就自己家养的这些小狗、小猪、小鸡,你是不能吃的。那么专为你杀的,比如你到菜市场去买,你看着他专门为你杀条鱼,或者说你们家人为了给你补身子,专门杀个鸡拿回来了,这些古人都是不吃的。

这是因为什么呢?初学的人,他可能不能马上就断掉肉食,所以从三净肉、四不杀开始,先吃这种肉,将来慢慢就把它断掉了。这是渐渐增进、慈心愈长,这个恻隐之心就是慈悲心、同理心,同情心。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蠢动是什么呢?就是地下的小虫子。春天惊蛰的时候,地下的小虫子就生出来了,对不对?这些小虫子它就是从春、从虫,所以就叫蠢,从地底下爬上来了。即便是这样的小虫子,看上去微不足道,你可能走路一下就把它踩死了,也可能锄地时一下就把它锄死了。它也是含灵众生,都是生命,所以你看我们古代缫丝,缫丝就是丝绸。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赚取外汇的工具之一,是一种特别的知识产权。但是丝绸昨天也讲过,一匹绢比同样体积的黄金还贵。你为了求丝而煮茧,不知道茧里面有多少蚕宝宝就死掉了,对不对?这是很残忍的。那么锄地杀虫,你锄地的话很容易把蠢动的这些生物给杀死了,所以你去想想,一个是种地,一个是缫丝织布,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我们今天穿衣吃饭都是杀其它的生命,来活我们这个生命。

因此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你要想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一时之欲,吃一点什么好吃的,今天做一条活鱼,明天杀个活鸡,后天煮个活羊,大后天烤个整骆驼。这些其实都只是你一时的口腹之欲,穿肠过了也就没有了。但是为了满足自己这种欲望,暴殄天物,使劲地吃,胡吃海塞,这就叫暴殄。暴殄是有孽障的,这是在造孽。看上去你没有杀生,但是因为你好吃这些味道,就造了无尽的杀生的业,当与杀生等。暴殄就是你贪吃各种美味,尤其是生灵的美味,就相当于你亲自去杀生了。乃至于你手上偶尔会有误伤的生命,脚下又有被你误踩死的这些生命,那就多的不知其几,数不胜数了。皆当委曲防之,都应该小心,包括蚂蚁、蚊虫这些,在古代儒家的修行就是行路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里边也是“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对于老鼠有恻隐心,所以经常把自己吃的饭剩下一点,专门给老鼠一家吃。那么我们怕飞蛾撞在灯上烧死了,所以要拿个罩子把它罩起来。这里还不是罩起来,怜蛾是不点灯,他连灯都索性不点了。因为古代的灯不像今天的电灯,古代的灯是火灯,点起火来照亮。飞蛾因为晚上它有趋光性,一下扑在这个火上,就烧死了。这里讲了很多,总体上来讲,我们要爱惜生灵,不杀生。

但有一些今天我们有些人不一定认同,比如说给老鼠留饭,怜蛾不点灯,蚊子咬我不去杀它…有人反驳说,你不吃饭,你身体里的这些众生也就要饿死了,你肠道里很多细菌是依赖于你吃的饭活着的,乃至于你不吃什么氨基酸,不吃蛋白质,不吃维生素,不吃动物脂肪,你就把你自己这个生给杀了。各有各的见地,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我觉得大家起码有一点是可以明白的,为了口腹之欲杀生,是一定会造业的,造业就一定会受报。再一个是什么呢?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万物有灵,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缘,有情无情、同圆种智的话,你真的明白这一点了!其实也就谈不上杀生和不杀生,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彻证这一点。没有彻证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有见思烦恼,有烦恼障,也有所知障。尤其是我们烦恼障里边的贪、嗔、痴、我慢、我见这些,你不通过修行去把它破除掉,你就在这妄论如来地的果德和见地,那么实际上你是说食不饱。

你真到如来地,自然不存在这些问题。未到如来地呢,你就好好尊重因果,爱惜物命,增长我们的慈心,只有这样啊,你才不会说大话。很多人于理上,好似铮铮铁嘴,头头是道,其于事上完全下不得半步,自然他就无法体会到。其理并非是死理,并非在嘴上。因此爱惜物命是我们修行当中、积累善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我们一定要尽力去做这件事情。最后讲“善行无穷,不能单数,由此时势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这个是讲,你行善,它是有无穷无尽的类型的,我也不能够尽说,那么就把这个十条列在这里,基本上就都能概括了。 

【原文】

郭大椿、郭双桂、郭三槐,兄弟也。三槐屡侮其兄,且诣县讼之。归憩一寺,见缁袍满座,梵呗竞作。主人虽吉服,而容色惨沮,宣疏通诚之时,泪随声下。叩之,寺僧曰:“某公之兄病危,为叩佛祈福也。”三槐痴立良久,忽发颠狂,顿足捶胸而呼曰:“人家兄弟如是耶?”如是一语,反复不已。掖至家,不寝不食,仍顿足捶胸,诵此一语,两三日不止。大椿、双桂故别住,闻信俱来,持其手哭曰:“弟何至是?”三槐又痴立良久,突抱两兄曰:“兄固如是耶?”长号数声,一踊而绝。

咸曰神殛(jí)之。非也。三槐愧而自咎,此圣贤所谓改过,释氏所谓忏悔也。苟充是志,虽田荆、姜被,均所能为,神方许之,安得殛之?其一恸立殒,直由感动于中,天良激发,自觉不可立于世,故一瞑不视,戢(jí)影黄泉,岂神之褫(chǐ)其魄哉?

惜知过而不知补过,气质用事,一往莫收。无学问以济之,无明师益友以导之,无贤妻子以辅之,遂不能恶始美终,以图晚盖,是则其不幸焉耳。

昔田氏姊买一小婢,倡家女也。闻人诮邻妇淫乱,瞿然惊曰:“是不可为耶?吾以为当如是也。”后嫁为农家妻,终身贞洁。然则三槐悖理,正坐不知,故子弟当先使知礼。

【译文】

郭大椿、郭双桂、郭三槐,是仨亲兄弟。郭三槐经常欺侮两位哥哥,而且还到县衙去告两位哥哥的状。有一天,他告状回来,路过一座寺院,在那里暂作休息。只见许多僧人庄严肃穆地立在大殿中齐声诵经,钟磬梵音清澈嘹亮。那位施主身上虽然穿着吉服,却面容惨淡沮丧。当僧人宣读疏文时,那位跪在佛前的官人不由得泪随声下,其形状似有说不出的凄惨难过。郭三槐问一位僧人说:“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哭得这么伤心?”僧人双手合掌说道:“阿弥陀佛!这位施主的尊兄病重垂危,他特来敝寺举行消灾普佛,为他兄长祈福。”

郭三槐听了这话,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久时间一动不动。忽然像发了疯似的,顿足捶胸地喊道:“人家兄弟是这样的啊!”此后,他就这么反复不断地念叨这一句话。人们见他发狂,拉拉扯扯将他送回家。他回家之后竟不吃不睡,仍是顿足捶胸,不断叨念这句话,一直折腾了三天三夜,也没停止。郭大椿、郭双桂本来已和郭三槐分开住,听到三槐突然发狂的消息,都匆忙赶来看望。他们拉着三槐的手,泪流满面地说:“弟弟你为何变成这个样子啊?”郭三槐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久,突然抱着两位哥哥说:“两位哥哥原来待我这么好啊!”说着不禁悲恸地号叫数声,忽然松手往后一踊而倒,竟就此断气了。

人们都说,郭三槐以前对两位兄长粗暴无礼,这是神明对他的惩罚。我认为这话不对。郭三槐自觉以前对两位哥哥不住,感到惭愧而引咎自责,这在圣贤叫做改过,佛家称之为忏悔。如果他能进一步扩充这个志向,要做到像田荆(安徽宿松人,事继母至孝并抚育二弟)、姜被(后汉姜肱三兄弟友爱,同被而眠)那样的孝悌之行也是可能的。神明理当赞许他,怎会对他施予惩罚呢?他之所以一阵恸哭之后气绝身亡,是因看见别人兄弟是那样的友爱,自己的两位哥哥又是这样的关怀。心中大受感动,一时天良激发,自觉无面目可立足于世上。所以两眼一闭,匿身黄泉。这怎么能说成是神明夺去他的魂魄呢?

所可惜的是,他虽知道自己的过错,却不知道如何补过自新。只凭意气用事,落得个一发不可收拾。加上他自己没有学问的助益,又没有良师益友的开导,更没有贤淑妻子的规劝,以致他不能及时转恶为善,以图有个好的晚节。这不能不说是他最大的不幸。

记得以前田家姐姐买了一名小婢女,这婢女是个妓女的女儿。有一天,这小婢女听见有人骂邻居的女人是个淫妇时。她现出很惊讶的神情,自言自语道:“原来这种事是不能干的,我还以为生做女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呀!”后来这位婢女嫁给了农夫为妻,却能坚守妇道,终身贞洁。由此可知,郭三槐已往的所作所为虽然是悖谬而不通情理,但最大的遗憾是他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不知做人应有的道德准则。所以凡人家子弟,从小就应该好好教育,使他们懂得礼义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