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第85讲
来源:《臻经典》微信公众号 | 作者:张源 | 发布时间: 2024-05-22 | 679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八十五讲

下一个积善之法是兴建大利。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什么叫兴建大利?就是做比较大一点的事情。

了凡先生举的一些例子是“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古代我们自己的同乡,同乡指的是几十里这么一个范围为一个乡。那么邑是什么?邑就是一座城,一座小城就是一个县。但是邑一般指的是一个县,就是在你的一个乡或者一个县的范围之内,这实际上就是你的家乡。你老家是哪里的,是哪个县哪个乡的,基本上这个人就跑不了了,大家都能找到你了。

“凡有利益,最宜兴建”,如果是有利于大众的事情,那么这是最好的事情了。以前我们古代那些乡绅最喜欢做这些事,就是:修桥铺路、建寺庙、建学校、兴办义学、开办义庄(粥厂斋棚),这些都是乡绅、富豪、长者们最愿意做的事情。这里讲了,或“开渠导水”,什么叫开渠导水?就是古代我们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种田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种田最怕两件事,一个是怕没水,一个是怕水灾。我们中国古代,记得有大禹治水疏浚九州,疏浚九州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基础,开启了我们辉煌的农业文明时代。大家都从游猎、采摘变成固定的耕作居住,筑城、筑墙、筑池,这就是固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固定了,生活方式也就稳定了。所以生活方式稳定了,我们这个文明就容易发展了,如果永远是在打猎,就很难有这种文字诗歌艺术,这些东西很难兴起来。因此,水利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大要务,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百姓的角度,水利都是非常核心的一件大事。乃至于到今天,你看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基本上都是有关农业的。可见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根植于农业文明的。当然了我们今天要转了,农业文明时代过去了,我们要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文明时代、金融文明时代,乃至于智能文明时代。但是农业文明在古代是我们核心中的核心,因此“开渠导水”,这是干什么用?就是没水的时候我要有水浇田。你看四川青城山都江堰,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引闽江的水进宝瓶口,灌溉了成都平原千万顷的良田。

秦朝李冰父子使蜀郡成为了秦国的大粮仓,那么秦国就以其蜀中的大粮仓作为自己的战略资源,最后东出函谷关,东出潼关,吞并了中原的六个大国。原来秦国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国家,是一个偏僻的荒蛮国家,最后统一六国不就是因为它兴修水利吗?除了蜀中的李冰渠(都江堰以外),他们还兴建了一个叫郑国渠,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就在今天关中平原上,在渭水河各种支流上兴建了各种各样的灌溉设施,其中有郑国渠,是郑国修的。那么使得秦国得到了两块天府之地,关中的八百里秦川,还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川,以此作为两个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粮食丰收,它就可以供养几十万军队出去打仗,最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历史上第一个大秦王朝。

因此开渠导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使得在旱季的时候有水来灌溉农田,而不是完全靠天吃饭了。都江堰大家可以看到,即使在旱灾枯水季,宝瓶口里照样有水,然后引出渠去灌溉成都平原周边的这些稻田。它用深挖渠的方式先积水进来,这就叫开渠导水。那么“筑堤防患”是什么呢?筑堤防患是在洪水季节,水很大的时候,不能让这些水冲进我们的田地里边来,要把水疏导出去。像长江,长江流域现在发洪水多了,以前是黄河泛滥,经常要筑堤,古代治水主要治黄河,因为中华民族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并开始的。长江还不太发水,黄河一发水,黄河泥沙含量高,所以最后黄河堤坝都是地上坝,地上河。黄河河底的水平面,比郑州市水平面还要高好几米,黄河一决堤,整个河南、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整个完全遭殃,甚至古代泛滥到今天徐州一带,甚至安徽,这都遭殃。怎么办?不能让它冲了大城市,就筑堤坝,堤坝之外是良田,堤坝之内,河道从这里走。那么在你的一乡一县的范围之内,还要修桥梁。你看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岔岔。你修了渠,修了堤坝,接下来必然要修桥梁,方便大家通行。

桥梁在中国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基本的民生。就是你的地是种得挺好了,水也有了,沟也有了,渠也有了,坝也有了,没有桥人过不去。而修这个桥又很花钱,没有这个桥大家又都过不去。有的时候国家没有钱拨下来去修桥梁。我看过一些小的文献,县里头想修一座桥,没有钱,很穷,向上打报告根本就不可能批,你就得自己想办法去筹集钱款,而且有的一些小的桥梁,或者说道路的修整,除了官道以外,那些乡间路,你自己不修整,不可能像今天似的,会有人统一去做。那个时候就得靠乡绅,大家有钱出点钱,有力一起出点劳动力,在这个地方就架个桥。可能过两年这个桥就废掉了,为什么?河不从这走了。我们老家就有这种情况,我是在北方黄土高原的地方出生的。那个地方就是经常夏天来洪水以后可能就冲出一条河。那么这几年河道都从这走,可能过了几年这个河道就不从这走,你架的桥白架,可是没有桥夏天过这些滩过不去,你赶着马车,你去上山割豌豆或者割莜麦,你就割不了,要绕好远的路才能回来。所以只好大家一起想办法去架个桥。这桥也经常会变,这种情况你只能靠乡里人自己想办法,你有发心,为了乡里人的方便,我们一起出钱,大家一起出点力去架个桥,这就叫“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今天施茶饭这个事就比较少了。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天灾,各种兵患,或者瘟疫。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多人就流离失所,《一九四二》是冯小刚拍的,讲的是河南1942年,那时候正好日本人入侵,中原地区河南发生大饥荒,饿殍千里,尸骨遍野,达到易子而食的程度,就是换孩子当饭吃!中国古代碰到这种荒年的时候,如果你家里有富裕的粮米,你拿出来开施粥棚,让大家一起渡过这个难关,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大利。这些就都属于兴建大利。兴是兴起,建是建设,大是重大的,利是利他。兴建重大的利他的项目,就叫兴建大利。那么前面讲了有开渠导水,筑堤防患,修桥便旅,施粥施饭。这些都是兴建大利。还有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这就是讲的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学会随缘和协助。如果我们自己不是主导人,得有钱的人作为主导人。你不是主导人怎么办?你也要随缘劝导。比如说有一个乡翁他出来说给我们所有没有书念的孩子们建所义学堂,不收学费,他来出钱,但是需要大家都同意这个事情。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你不是主事人,那你也要去随他的缘,要尽一份力,你去帮他去宣传这个事情。有时候可能要得到县学的批准,还需要有相应秀才做老师来教学生,还要劝导学生来上学,这些都是随缘劝导。

什么是协力兴修呢?协力兴修,像我们昨天讲的《武训传》里面,武训他自己要了很多钱,存了很多钱了,要修义学。那么他自己的名望不够,因为他是个乞丐,他就请县里王举人出来。王举人挂牌,实际上王举人他又找了很多乡绅一起来共同努力完成了第一所武训学校的建设。这也就是协力兴修一起来做,这个钱虽然主要是武训出的,但是这个事情是大家一起办成的,你虽然不是主事人,但是也要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这就是在兴建大利当中,你也可以在大利当中出一份小利,尽你自己的一份力。还要注意什么?不要避嫌疑,也要不辞劳怨。嫌疑是什么?有人说你看这个人,他办这个事就是为了好名,他就是为了自己出名。有人就是说说闲话,说那些不好听的话,这种人天下到处都有,你做的好事越多,说你坏话的人就越多,你不要去害怕别人说你这些坏话,你不要去避这些嫌疑,义所当为,在所不辞,这是“勿必嫌疑”。

那么“勿辞劳怨”是什么?因为可能要成就一件事情,比如说你想建一个赵州桥,中间过程当中需要很长时间,它需要有设计,选址,运输石头,加工石头,一点一点,还要趁着旱季水少的时候一点点地把它装上去。在这么大的工程过程当中,难免就会有累的时候,这就叫“劳”。然后你说算了,这事情太难了,太累了,我不干了,这就是“怨”。你家里人或者周围那些跟你很亲近的伙伴,他们疲劳了,就说算了,你干这个事与你个人有什么好处?你又不得名不得利的,将来你回老家了,这个桥你也不走,跟你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劳怨。所以你既不能避嫌疑,也不能辞劳怨。兴修某一件大事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像中国古代。举个例子,像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愚公他就要把王屋山太行山给搬掉。就这么大个工程,他就是不避嫌疑,不辞劳怨,不管谁笑话我,谁讥讽我,谁看不起我,谁骂我笨,还是说我多苦多累,不光我一个人不辞劳怨,生生世世子子孙孙都不辞劳怨,最后就把天神给感动了,天神帮他把王屋山和太行山搬走了。这个故事就说明你要想兴修大利,就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你才能够完成你兴建大利的工作。 

【原文】

周景垣前辈言:有巨室眷属,连舻之任,晚泊大江中。俄一大舰来同泊,门灯樯帜,亦官舫也。日欲没时,舱中二十余人,露刃跃过,尽驱妇女出舱外。有靓妆女子隔窗指一小妇曰:“此即是矣。”群盗应声曳之去。一盗大呼曰:“我即尔家某婢父。尔女酷虐我女,鞭棰炮烙无人理。幸逃出遇我,尔追捕未获。衔冤次骨,今来复仇也。”言讫,扬帆顺流去,斯须灭影。缉寻无迹。女竟不知其所终,然情状可想矣。

夫贫至鬻女,岂复有所能为?而不虑其能为盗也。婢受惨毒,岂复能报?而不虑其父能为盗也。此所谓蜂虿(chài)有毒欤?

又李受公言:有御婢残忍者,偶以小过闭空房,冻饿死,然无伤痕。其父讼不得直,反受笞(chī)。冤愤莫释,夜逾垣入,并其母女手刃之。缉捕多年,竟终漏网。是不为盗亦能报矣。

又言京师某家火,夫妇子女并焚,亦群婢怨毒之所为。事无显证,遂无可追求。是不必有父亦自能报矣。

余有亲串,鞭笞婢妾,嬉笑如儿戏,间有死者。一夕,有黑气如车轮,自檐堕下,旋转如风,啾啾然有声,直入内室而隐。次日,疽发于项如粟颗,渐以四溃,首断如斩。是人所不能报,鬼亦报之矣。

人之爱子,谁不如我?其强者衔冤茹痛,郁结莫申,一决横流,势所必至。其弱者横遭荼毒,赍(jī)恨黄泉,哀感三灵,岂无神理?不有人祸,必有天刑,固亦理之自然耳。

【译文】

前辈周景垣先生说:有个世家子弟带着他的眷属乘船去上任,傍晚把船泊在大江中。随后又有一艘大船驶来,也停靠在他们的船旁。只见那船上灯火辉煌,旌旗飘舞,似乎也是一条官船。这位世家子弟并不在意。

当太阳落山,夜色蒙胧时,隔壁那艘船上忽然窜出二十几名彪形大汉。他们手持大刀,一一跃过船来,把这船上所有妇女都驱赶出舱外。这时候,大船上有个浓妆艳抹的女子站在窗前,指着这边船上的一位少妇说:“没错!就是她!”于是这些强盗就把那位少妇掳过船去。

有一位强盗回过头来,朝这条船上喊道:“告诉你,我就是你们家某某婢女的父亲。你们家的女人残酷虐待我的女儿也太狠毒了!辱骂鞭打这不算,竟然还用烙铁来烫她,这还有天理吗。幸亏她逃出来遇到我,你们虽追捕而没有抓到她。我真恨透了你们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以今天我特地来把你家这位少奶奶抢走。她作恶多端,我们就拿她报这个仇!”说罢,大船扬帆顺流而去。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后来虽然多方追查缉捕,仍一无所获。那位少妇也不知结果如何,但她既落入仇人之手,她的处境也就可以想见了。

说起来,那些贫苦人穷到把女儿卖去做奴婢,难道还有什么能为呢?但没想到他会铤而走险去做强盗。那婢女受尽虐待凌辱,料她没有什么能耐可以报复,但没想到她会有个当了强盗的爸爸。这就是所谓“蜂蝎皆毒”,不可等闲视之的道理啊!

李受先生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家主人,对待婢女的手段特别残忍。婢女偶然做错了一点小事,就被锁入空房,以致冻饿而死。由于尸体上没有留下伤痕,婢女的父亲去官府告状,不但没有告倒对方,反而挨了一顿大板。这位父亲冤愤难消,半夜跳墙进入主人家,把这家的母女一并杀死。官府缉捕多年,始终没有抓到他。这位婢女的父亲虽然没有去当强盗,但照样也报仇雪恨了。

李先生又说,北京有一户富人家发生火灾,主人夫妇及其子女,全被活活烧死。揣测失火的原因,大概也是婢媪们怨恨主人平日对待她们太恶毒了,才故意点的火。但事无明显的佐证,也就没法子追究了。这是不必靠父亲,自己也能报复。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平日把鞭打婢女姬妾当儿戏。有时把婢女折磨死了,他也不当一回事。有一天夜里,一团黑气如车轮,从房檐上掉下来,旋转如风,还会发出啾啾的声音,一直滚入主人的内室,才忽然消失了。第二天,主人的脖子上就长出一个个有粟子大小的脓疮,渐渐向四周漫延溃烂,最后,他的脑袋瓜像被刀砍一样烂掉了。这是人活着的时候不能报仇,死后做鬼也还是会报仇的。

天下做父母的,有哪个不爱惜自己的子女呢?当子女遭受虐待屈辱的时候,那些倔强的父母含冤忍痛,怨气郁结于胸中不能发泄。一旦决流横溢,铤而走险,那也是势所必然的。而那些软弱的父母,不忍子女横遭荼毒而含恨死去,他们凄惨的哀号必将感天动地,神明岂有不加干涉的道理?所以,那些心怀恶毒的人,不遭人祸,必遭天刑,这也是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