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第86讲
来源:《臻经典》微信公众号 | 作者:张源 | 发布时间: 2024-05-22 | 1008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八十六讲

我们继续学习《命自我立》,今天学习的是舍财作福。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这段是讲的为善十类中的第七类,叫舍财作福。什么叫“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呢?释门讲的是佛家,大乘佛法是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第一个下手处就是布施,布施到圆满的程度就叫布施波罗蜜,也叫布施度。万行是由六度所开出来的一切修行,最终要达到般若智慧。我们讲《心经》的时候专门学习过,达到般若的智慧的状态要开悟。万行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状态而实行的一切善法、一切对治法,最后把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放逸、散乱、昏沉、掉举、懈怠一切一切的这些,都把它扫清,扫清以后就可以回到般若波罗蜜的状态,六度万行算初步达到了一个阶段。之后还要有方便、愿、力、智。这就是文殊菩萨提倡的在开悟以后的十度,开悟以后的一切就都是方便,还要有圆满成就一切众生的大愿。力,就是有无尽的力量涌出来,这儿的智和前面的般若不一样,前面的般若是根本智,后面的智是圆满的后得智(后得智是在度生之中获得的),要把一切后得智都究竟了、圆满了,这就是“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

我们无论是从初发心还是到成佛地,都离不开布施这件事,成佛了也照样是布施。初发心想要求人天福报要从布施下手,要想超越六道轮回也要从布施下手,修菩萨道更要从布施下手,成就佛道照样是从布施下手。布施就是这里面讲的舍财作福,其中舍财,财只是布施中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布施有三大种类的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最容易下手,把我们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钱财布施出去,大家注意,其实钱财不是属于你的,财为五家所有,哪五家呢?小偷、盗匪、水灾、火灾、债主,这些人和你共有这些财产。不是说你这个财就是你的,我们其实只是这些财产的一个临时管理者,不要以为这财富就是自己的了,我们占据不了这些东西的,也用不了它。“以财布施为先”,财布施之后有法布施、无畏布施。

什么是法布施呢?你把你自己所掌握的这些技巧、方法、窍门教给大家。古代有句话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师父不愿意把独门的秘籍全传给徒弟。这就是没有做到充分的法布施。法布施是什么呢?我会的我一定要跟大家分享,无论你会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你都要跟大家分享,用你所掌握的这些东西来弥补别人的缺陷和不足,让大家都能好过,包括给人家出主意排忧解难,这都是法布施。

无畏布施是什么呢?就是让别人安心,不再畏惧,或者是他有恐惧,比如晚上他怕鬼,你就陪他,我们一起点上灯,我们就不怕鬼了。他担心忧虑某一件事情,你给予开解和安慰等等。包括我们前面讲过的,有人要跳河了,因为她丈夫家要把她卖掉,她很忧虑她的儿子会饿死,那么你就去安慰她,把她救下来,即给了财布施,也给了无畏布施,让她心里头不再畏惧了,这就是无畏布施。

那会得到什么果报呢?财布施的果报是你能得到钱财,你得到十倍百倍千倍的钱财的回报。法布施做得多,你这个人生生世世都非常的聪明伶俐,辩才无碍,智慧广大。无畏布施如果你做得多了,你有同情心,同理心,愿意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并且给予爱护和安慰,那么你就很容易变的长相非常庄严美丽,很健康,也很长寿。

我们世人要知道,你要想求有钱你就去多布施钱,你想要有智慧,你就去多布施法,包括我们在这里听到了《了凡四训》这些正法,我们去布施,我们就会逐渐越来越有智慧。你要想健康长寿,你就去多做无畏布施,少发火,多安慰人,多包容人,多做无畏布施。这是佛门讲的布施度。

布施这一度最关键的是一个什么字?核心是个“舍”字,布施不是我给你一样东西,这不是最究竟的,最究竟是舍掉。舍掉什么东西呢?舍掉内六根外六尘,这是究竟的。我们要做布施度,实际上就是把内六根和外六尘,这加起来就是我和我的世界,把我和我的世界这两个东西都舍掉,舍掉的意思不是说我把它拿出来,我给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头,这个是不成立的。

那是什么呢?是指的我们可以通过布施,通过“舍”这一个字,把自我的执着,自我的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些全把它从淡化开始,最后到根本破除,我们把自己的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俱生法执、分别法执全部都把它布施掉,把它觉破了,到最后你发现六根和六尘它是不二的,世界就是我自己,我自己也就是世界。在这一大法像当中不再安立自我之所谓身命的概念了,不再为了自我的身体,所谓的包括身体、灵性、精神享受这些一切一切都把它觉破了,不再安立这些东西了,不再为了这个东西去奔忙和营苟了,全部都舍掉了,舍到最后你会发现天地万物于己者,其非圣人乎。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源,这个世界就是我自己。也就是说把自己舍进到这个世界相当中了,这世界相就是我相,我相也就是世界相,没有一个自我的相可以安立。舍到最后就是这样一种般若的状态,它是要开悟的。这是布施度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如果你一下子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这是“苟非能然”,你将来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将来做到,将来达到这个阶段,从哪下手呢?就从财布施上先下手。

我们刚才讲了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样东西财布施最容易,法布施是最珍贵,能布施人家一个正法要比布施人家钱财还要珍贵,无畏布施最难做,需要我们首先要有同情心、同理心,还要克服自己的障碍,可能同时要做法布施和财布施才能做到无畏布施。比如说前面讲那妇女要跳河,跳河是因为她缺了十三两银子,你要给她做无畏布施,想安慰她、安顿她,把她解救下来,你必须得舍得了这十三两银子。所以你做无畏布施的同时可能要做一些财布施和法布施,所以无畏布施最难做。相对最容易的就是财布施,因为财布施可以从一分一厘一毛钱一块钱开始做,你舍不得拿出你身家的很大的比例,你开始可以先拿少一点,慢慢地把这习气放下以后,你就可以拿出更大的比例给人家,最后就毫不犹豫舍出去了。

说起财布施,想起我年轻的时候,碰到我一个朋友,他也是讲佛法、学佛法,学问非常好。他跟别人争论说你们不都是说修行佛法吗?修行佛法修布施,你把你自己的存折写上密码扔到马路上,我看你是不是一个真的修行人!他这是跟人家抬杠。当时我听了这个话,觉得好像哪不对,但当时也反驳不了他。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是一个激将法,他以为这就能做到布施度了,不是的。如果对于钱财你心里头真正没有影响的话,也不会为了证明自己对钱财不贪爱,去把你的存折写上密码扔在马路上,因为这还是有为,为了要证明你不贪财,证明你不贪财实际上就等于证明你贪财,对不对?起码证明你贪名。其实这是一个无稽之谈,你拿这种方式跟别人去斗嘴,看看人家是不是真的舍得钱财,明眼人看就成小儿科了,大家不要去干这种事。

为什么先从财布施上开始?因为财布施比较容易下手,如果你看见乞丐或者有困难的人,你帮不了一万,可以帮一百,你帮不了一百可以帮一块,你帮不了一块可以帮一片心,你总是可以拿出一些来的,所以我们要从财布施上先下手。另外修行人和普通人不同之处在哪里?普通人他总是往自己的口袋里不停地装东西,装什么?第一个就是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太史公讲的,指多数人往自己口袋里要装的越多越好,我所保守的东西越多越好。装了利以后,他还要去装名,利和名我如果都想要,又有名又有利的就是权力,所以有的人就去追逐权力,一般人都想要往自己口袋里装,装的越多越好的、手里攥得紧紧的就是财,财是第一位的。为什么他要装财?因为大家穿衣吃饭过日子,交房租、还房贷、交汽油费、买公交卡,处处都离不开钱,对不对?所以大家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看得重要,他就使劲地往口袋里装,有的是不择手段地往口袋里装。这就是贪,世人就是贪。

修行人就要去掉这个贪,去掉这个贪就从布施钱财开始。你布施钱财,布施了一分钱,你就放下了一分钱的贪,布施了十块钱,你就放下了十块钱的贪。你如果能把所有的钱都放下了,那你对钱的这种贪心就放下了。当你能够布施你的身命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把我执全都放下了,对不对?从财布施上开始,我们点点滴滴地去做,逐渐扩大自己的心量,减少自己贪心的同时就在扩大自己的心量,贪心少一分你的心量就大一分,智慧就更光明一分。就像把明珠上的灰尘又擦掉了一分。

给大家提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是有钱人多还是穷人多?大家会毫不犹豫地说二八原则,肯定是有钱人少没钱人多,对不对?因为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人手里头,甚至这个社会是个金字塔形状的。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个社会财富分配是个金字塔,极少数人掌握了绝大多数的、高比例的财富,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多数人是贪心重。你贪心重,越是往回拿,越想往回搂,越想攥在手里头,越不去做布施,那么你生生世世的业报就会越穷。越是这些舍心重能够做布施的人,尤其能做大布施的人,不断地做布施的人,他的业报就会越来越富裕。当然也有些人他没钱的时候能够做布施,有钱的时候他又变了,有钱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做布施了,这一世可能你的财富享完了以后下辈子又变成穷人,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因果是通三世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不是这一世就能看出来的。对一般人来说,这个财是最重要的,对于修行人来说,要把对财的贪心舍掉。大家记住了,不是说我要把我的存折写上密码扔在马路上,最终目的不是要去舍财,财它无好坏,本来也不归属于你,财为五家所有嘛,最主要的是要破除我们对财的贪,你就是把所有的银行存折写上密码扔在马路上,你不能破除对财的贪心的话,这件事就丝毫没有意义。你对它没有贪心的话,其实反而就不妨碍你成为一个大富长者。

我们佛教里头有一部经典叫《维摩诘经》,维摩诘大居士生病了,释迦牟尼佛派文殊菩萨专门去问候他,说你们去问候问候他,谁也不敢去,对不对?因为他是和释迦牟尼佛同时应现在世间的一尊在家的佛,释迦牟尼佛现出家相,他现在家相,他是那个城的大富长者,神通广大无比,他也有家亲也有眷属,也有大量的妻子、儿女,有宫殿、牛马、仓库,豪华得不得了,你说他心里有贪心吗?他没有。所以没有贪心不妨碍你是大富长者。反过来你一分钱没有也不代表你就没有贪心。所以我们做布施的工作是干什么用的?就是利用我们现在手里有的东西,拿出来,来不断地消除我们的贪心。你要记住了,你的贪心少一分,你的财富的因缘就会增长一分,贪心越小,财富就会源源不断地来找你,这就是因果的铁律,越不贪心的人,越愿意努力付出的人,那么你的财缘就会越来越好。当然你也可能是像小乘阿罗汉这种不贪心,不去做,只是停在死寂里面,那也不行。小乘阿罗汉贪空寂,贪一个灭尽定,贪这种法尘的境界。他就不可能去舍财作福,因为他不管这些事,说自我灭掉就好了。他也不会有什么福报,他可能有一点点智慧,但那智慧很小。这就是所谓的罗汉托空钵,这个不是我们所提倡的,而且也不究竟,你即使偶然修到这种状态,劝你还是放下,我们还是修大乘修菩萨道。

“内以破吾之悭”,“悭”是什么呢?“悭”就是悭吝,悭吝就是小气,就是贪心,“悭”就是贪心。“外以济人之急”,就是舍这件事,对内可以破除我们自己的贪心,对外可以救别人的所缺,就是你所余一定有人所缺,大家记住了。这就是为什么20%人掌握了80%的财富,他的最终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拿80%的财富高效地运转,再来接济这80%的人,不是你去享受80%的财富,而是你在这个位置上,你运用你的能力,管理你所管理下的财富,最终还是要救济全社会。政府也可以起到一部分转移支付的这种作用,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各种社会企业家,大家都要有这种观念才好。

做这种工作的时候,开始是勉强的,不是太容易做的,像小心眼的人,你给他钱行,你让他拿出一分钱,他就非常难受。刚开始的时候那点转变就从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转到助人为乐,转到先人后己,转到舍己为人,确实这个转变是一个质的转变。一个是向外索取,一个是向外付出,这个方向是天壤之别,开始会不舒服的。一旦你踏上这条路了,最终会感觉很泰然。这个泰然是什么?就是心态安详释然的感觉。

【原文】

巴公彦弼言:征乌什时,一日攻城急,一人方奋力酣战,忽有飞矢自旁来,不及见也。一人在侧见之,急举刀代格,反自贯颅死。此人感而哀奠之,夜梦死者曰:“尔我前世为同官,凡任劳任怨之事,吾皆卸尔;凡见功见长之事,则抑尔不得前。以是因缘,冥司注今生代尔死。自今以往,两无恩仇,我自有赏恤,毋庸尔祭也。”此与木商事相近。木商阴谋,故谴重。此人小智,故谴轻耳。然则所谓巧者,非正其拙欤?

【译文】

巴彦弼说:在征战新疆西部乌什的时候,有一天攻打一个城堡,战事非常激烈。有位兵士正在奋勇力战,忽然有一支箭从他侧面射来,这位兵士毫无察觉。他身边另外一名兵士见了,急忙举起战刀替他格挡飞箭,不料这支箭反而射穿了他自己的颅骨,当即倒地身亡。被救的兵士非常感动,在战斗结束后,悲痛地为他的战友举行祭奠。当天夜里,这位兵士梦见死者对他说:“我上辈子和你是同僚,凡任劳任怨的事,我都推卸给你。凡是领功受赏的事,我都抑止排挤使你不得上前。由于这种因缘,阴曹注定我今生代替你死。从今以后,咱们俩的恩仇就一笔勾销了。我死后自有我的行赏和抚恤金,你就不必为我祭祀了。”这个故事的情节和木器商的故事相类似。木器商耍阴谋,所受的惩罚比较重;这位替死的兵士耍小聪明,所受的惩罚也比较轻。然则,他们的所谓机巧,不正是他们的笨拙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