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第70讲
来源:《臻经典》微信公众号 | 作者:张源 | 发布时间: 2024-05-22 | 78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七十讲

昨天我们学习了伪善,就是积善之道里面是非的问题。讲了两个故事,像子贡赎人不接受政府的奖金,孔子批评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子路救人接受了别人一头牛的酬劳,孔子反而赞扬他这样做是对的。

认真地检讨下来,我们在生活里面碰到的这一类问题,往往使我们看上去觉得很矛盾。在小的地方或者眼前看,你看到他的是善行,但是从其结果和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反而不一定是最好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光要审视自己的发心,同时更需要有智慧,能够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更加长远,更加全面。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同样一件事情,我怎么能够让自己有智慧,看得更长远、更全面呢?”要想做到这种程度,还是要回到最基本的地方,就是我们要修行。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孔子和释迦牟尼佛,他们能够看得更长远更究竟?佛经上也讲释迦牟尼佛善观因果,把世界一切的来龙去脉都能够了然于胸。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善观因果,让事情各个方面的结果的可能性都呈现在我们心中呢?这就是根本点,就是我们还是要回到《了凡四训》,要从小事情做起,要从修正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的这些习气开始。 

我们只要把自己心地上的恶见、恶习扫除干净了,我们本具的智慧就会自己发出光明来,自然能看到事情更大范围、更长远的影响和因果关系了。如果我们只是以现在的状态,想看更长远范围之内的因果,往往你看不到。看不到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心地上还不够光明,心地不够光明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我们自己心地上还有贪嗔痴,还有各种各样的成见。把这些都拿掉,拿掉以后,我们就能够像孔子像释迦牟尼佛这些圣贤一样看得长远了。用智慧来观照我们所做的是善是恶,除了前面的是非以外,还有今天我们要讲的偏善、正善、半善、满善,这都是需要我们用智慧来观照的。

【原文】

育婴堂、养济院,是处有之。惟沧州别有一院养瞽(gǔ)者,而不隶于官。瞽者刘君瑞曰:“昔有选人陈某,过沧州,资斧匮竭,无可告贷,进退无路,将自投于河。有瞽者悯之,倾囊以助其行。选人入京,竟得官,荐至州牧,念念不能忘瞽者。自赍(jī)数百金,将申漂母之报。而遍觅瞽者不可得,并其姓名无知者。乃捐金建是院,以收养瞽者。此瞽者与此选人,均可谓古之人矣。”

君瑞又言:“众瞽者留室一楹,旦夕炷香拜陈公。”余谓陈公之侧,瞽者亦宜设一坐。君瑞嗫嚅曰:“瞽者安可与官坐?”余曰:“如以其官而祀之,则瞽者自不可坐。如以其义而祀之,则瞽者之义与官等,何不可坐耶?”此事在康熙中,君瑞告余在乾隆乙亥、丙子间,尚能举居是院者为某某。今已三十余年,不知其存与废矣。

【译文】

像育婴堂、养济院这一类的慈善机构,差不多处处都有。而沧州却有个专门收养盲人的地方,名字叫“养瞽院”。他和别的慈善机构不一样,是不属于官府主办的。盲人刘君瑞说,以前有位候补官员陈某,当他路过沧州时,身边所带的路费已经用尽了。他在此地举目无亲,更是无从借贷,思来想去,进退无路,竟想投河一死。这时候,有个盲人怜悯他,倾囊资助这位候补官员。陈某因之得以进京,并得到官职,后来被举荐为一州之长。陈某居官之后,总不能忘怀那位资助过他的盲人,便亲自带了几百两文银,想效法当年韩信报答漂母之举。但他四处寻访,始终没有找到这位盲人,就连盲人的姓氏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于是,他就把这笔资金捐献出来,在沧州修建了这座“养瞽院”,专门收养孤苦无依的盲人。那位慷慨仗义的盲人,以及这位受恩必报的陈某,都可以称得上具有古道热肠的人。

刘君瑞又说,众盲人在“养瞽院”里留出一间房子,作为早晚烧香礼拜陈公灵位的地方。我说:“在陈公的牌位旁,那位盲人也应该设一个牌位。”刘君瑞听了很不安,吱吱唔唔地说:“一个盲人怎敢与州官平起平坐?”我说:“如果按照官衔来祭祀,盲人当然没有资格居位于此。但如果是以‘义’来祭祀,则盲人乐于助人的侠义襟怀和陈某的报恩义举相等,设牌位在那里又有何不可呢?”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年间,而刘君瑞讲给我听时,已是在乾隆乙亥(1755)、丙子(1756)年之间了。当时刘君瑞还能说出“养瞽院”中许多盲人的名字。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那“养瞽院”也不知存留兴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