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讲
第二个例子讲的是子路,子路也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他性情很直爽,是类似于武侠小说中侠客的这么一个人物。他也有个故事,有人掉在河里头快淹死了,子路冲上去跳到河里把他给救起来了。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给了子路一头牛,谢之以牛,子路高高兴兴地把牛牵回家了。
牵回家以后,孔子对这件事没有批评,他说子路做得是对的。很多人可能想不通,你不是讲吗?我们做好事要不求名不求利,对不对?子路得了一头牛,这个就得利了,为什么孔子还夸他是对的?刚才子贡去赎人,他确实也不求名不求利,为什么做得是不对呢?
我们下面看孔子怎么讲,孔子说从此以后鲁国就多救人于溺,再有人掉河里,很多人都愿意去救人了,是吧?这就是什么呢?“自俗眼观之。”我们一般人看子贡不接受奖金,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子路受牛,接受这种回馈,这是劣一等的。但孔子为什么说子路做的是对的,子贡做的是不对的呢?这里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道理,你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你要观察你所处的人文环境。
比如我们是在无论是物质水平还是道德水平都很好的环境之下,那么你所谓的下河救人只是一个随缘,叫做义所当为之事,当然了,我就应该救呀,救完不就完了吗?什么牛不牛的,对不对?但如果你这个环境里人们普遍不到这个道德水平,那么被救的人他自然就会对你生起感谢的心,周围人如果是道德水平不够,他必然就有贪心。
这一头牛,在古代那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可能是全部的生产工具了。你看北宋开年的时候,连牛肉都不让吃,不许杀牛,杀牛是犯法,要砍头的。牛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生产工具,在春秋时期人家能够感谢你一头牛,这是很大的一笔财产。
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如果这件事传播出去了,子路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为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真正天天跟在他身边的就那么几个,包括子路、子贡,早期颜回、曾子,这些都是。这些人的一言一行,对于鲁国风俗的影响是很大的。即便是这些老百姓为了贪钱而去救人,起码救人这件事儿是可以成就了,不要出现那种有人掉在河里头没有人救的情况。那么在当时的生产力环境和道德环境下,这么做就是促进社会向文明向进步改进的一种做法。
但是孔子的批评是否一定是这样的?不一定。孔子说的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你这样去做,你一定要考虑周全。你现在的一言一行,是不是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于更大的范围、更长远的影响,你能不能考虑周到,而不是仅仅从自己一点点的眼前的角度来考虑,孔子讲的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中国社会物质很发达了,如果你是官员,要是变得非常贪婪、非常奢侈奢靡的话,你起到的就不再是管仲的作用了,因为现在这社会大家都是在拼命地劳动,社会上有很多的人才。
我们现在最要关注的不是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而是要去让社会整个秩序的稳定性都能得到提高。我们现在已经从物质阶段逐渐进入到精神阶段了。小平先生当年提出来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什么?这一部分人富起来以后就有带头作用,大家都愿意积极地去劳动,积极地去生产。等我们的物质丰富了,基本的生存满足了,甚至到小康以后,人就需要尽快地在精神生活上进行整体提升。
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尽快地在精神生活、精神追求上有所提升,我们中国社会就很有可能全社会沦落到一个动物的阶段,只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要,我们精神生活里边应该有的高的追求就都沦丧了,所以现在中国的阶段发展生产力,虽然继续发展固然很重要,但是和我们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迫切性就没有那么强,因为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今天最迫切的是把我们全民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已经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这些人群的精神生活水平提高。
处于社会上位的人,包括哪些人呢?先富起来的这批人,还有具有很强示范作用的这批人:明星、大老板、官员。我们现在更要做的不是去显示我们有钱了,着急做的是要把我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层次给提高,不要让全社会都还停留在物质阶段,不然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会很糟糕,因此现在在上位的最主要的示范作用就不是孔子那个时代讲的,或者管仲那个时代讲的这种示范作用了,而是要示范精神上的高尚,而不是示范无限制的物质上的追求了。
当我们所有在社会上位的人,这些老板、演艺明星、官员能够显示出在精神生活里面无限的享受和追求的时候,那么社会就会有更高的精神向往。比如说我现在还在还房贷,还在打拼等,我知道我将来一旦把我的物质的基本生活满足了以后,我就不再会陷在这个里面了,我要去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的享受。全社会就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而不会是让别人恐惧我们是东方的蝗虫,是一批自私自利的,只是陷于物欲追求的,就是这种低等的动物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因此说到为善是和非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结合你的历史时代,以及你所处的位置,它的影响力的辐射范围,我们要考虑得更长远,这个就需要我们有智慧。为善的是和非,需要你更深层次地在自己的修养上下功夫。首先你像管仲这样,他即可以清廉,也可以豪华。他过清廉的生活也好,过豪华的生活也好,不是根植于自己的需要,而是根值于这个岗位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而且不是根植于这个国家眼前的需要,而是根植于更长远地去看这个问题。
因此对于善恶是非的问题,就是善恶本身,对于你这种做法到底是善还是不善,你要有智慧地去观察。尤其是当你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时候,你更需要非常审慎地面对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首先是自己不能有贪著之心,你要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都放下,把自己所有对于名利权情的追求都放下,你才能够认认真真坐下来思考,认认真真审慎地面对这件事,而不是随着自己的习气和简单的善恶认识来处理这些问题。
你做的善是对还是不对,这里面就有这么多你需要审慎考量的东西了,那么我们讲仁义、礼仪、道德,关于做这件事是义还是不义,是礼还是不礼,是信还是非信,是慈还是非慈,也要同样地去考虑。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古代讲善恶,善恶只是我们做事情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义是是否讲道义、讲公益、讲信义,义是一个叉一个点,那么你同样做这件事是义还是不义?你是合义规矩,还是不合义?还有同样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礼数、礼节,你这么做是合礼数的,还是不合礼数的?现在还包括你这么做到底是讲信用还是不讲信用?好多我们平时看上去讲信用的事儿,实际上是坏这个信用。很多你看上去非常讲礼节礼貌的,他实际上是破坏这个礼。很多看上去好像这个人义薄云天,实际上他把义的道理或者精神就给破坏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考虑这些问题,不要只从一时一世小范围去考虑,更不能根植于自己的习气去考虑,而是在我们把自己的习气沾染放下以后考量这件事情,一定要从更宽广的范围、更宽广的影响上来考虑。就像我们昨天讲冯道的故事,你从他个人一生的行迹上看好像他不仅侍了二君(古代讲一女不侍二夫,一臣不侍二君),他还侍奉了十个外族入侵的胡人君主,而且他一直都是当宰相,看上去他是不仁不义,似乎把我们汉族整个气节都给丢光了,但实际上你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让我们当时北方的这些民众得到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少受了很多的恼害,而且还把我们很多的文化传统和人口、语言都保持了。这就是大仁大义,他牺牲了自己的小仁小义,成全了百姓,成全了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承,这就是大仁大义。
一说到这个话题就太大了,为什么我们要去读历史?因为在历史上我们经常就会看到好多这些事情,在你局部小范围之内是仁义,这个事是善的是对的,但是你放到了更大的历史环境下,他就是不善的。或者你在一般人眼里看他是不善的,是不仁不义的,但是他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之内看就是善的。而且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善,对于不同的人就是善。这些变化大家一定要自己去好好地审度。
比如像提婆达多,是佛陀的一个堂弟,他犯了五逆的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他堕无间地狱了,这是不是他做的恶事?一般你用哪个标准看他都是恶,对不对?但他下了地狱以后,佛陀哈哈大笑,你看他有恶报多好,所以大家都不要跟他学,你去跟他学都下地狱。结果提婆达多在地狱里,就像住五星级酒店一样。阿难就奇怪他为什么这样?佛陀讲他是个大权菩萨,你们根本看不出来,那是一位大菩萨,他就是用这种方式,一是成就我的道果,再一个是给你们从反面示范做坏事要下地狱,看你们能不能看得出来。
我们有的时候就会糊涂了,你说我做这个事,到底什么是善?我想做最究竟的最好的善,你就容易分不清,对不对?有没有一个标准?就是说我这么做一定是善的。我可以告诉大家,有。
是什么标准呢?就是不从事情的行迹上去分别,而是从你自己的发心上去分别,刚才我们看了提婆达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些形迹,这都是五逆重罪,这是要下无间地狱的。一般人看绝对是属于恶法,但是你别忘了,这是从他的行迹上看这是恶法。但是,这个行迹你是看不出他是善恶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你只有从他的发心上看,他如果自己很清楚,这么做能够教育后来的人不敢做坏事了,看着地狱苦,我就不去造地狱的因,所以我给他们当个反面教材,同样的,我也成就了释迦牟尼佛的正面教材、正面榜样的话,你要有这么大的发心,你这不仅不是大恶而是大善!这是在无我忘我舍我下才能做到的这种善,这种善绝对不是用你的行迹用表现出来的事情可以去考量了!
因此我们知道圣人之心,你是不可度量的,这也是我们前面讲的,大善大恶的人因果是拘不住你的,我们修行的方向就是要成为这种大善大恶的人。
什么叫大善大恶的人?就是没有自我的人。
没有自我的人,你的所有做事,你从天堂到地狱,你从无量阿僧祈劫供养佛法僧,一直到无量阿僧祈劫犯五逆重罪,都干得出来,但是你能够看得懂因果,你能通最深的道理,你能基于无我而助人的大慈悲心,你的眼光可以放的无量之长远,你就能够做出一切的法都是善。根就是无我,你就能善。
【原文】
先师汪文端公言:有欲谋害异党者,苦无善计。有黠者密侦知之,阴裹药以献。曰:“此药入腹即死。然死时情状,与病卒无异。虽蒸骨检之,亦与病卒无异也。”其人大喜,留之饮。归则以是夕卒矣。盖先以其药饵之,为灭口计矣。公因太息曰:“献药者杀人以媚人,而先自杀也。用其药者,先杀人以灭口,而口终不可灭也。纷纷机械何为乎?”
张樊川前辈时在座,因言有好娈童者,悦一宦家子。度无可得理,阴属所爱姬托媒妪招之,约会于别墅,将执而胁污焉。届期,闻已至,疾往掩捕。突失足堕荷塘板桥下,几于灭顶。喧呼掖出,则宦家子已遁,姬已鬓乱钗横矣。盖是子美秀甚,姬亦悦之故也。后无故开合放此姬,婢妪乃稍泄其事。阴谋者鬼神所忌,殆不虚矣。
【译文】
先师汪文端先生说:有个人想谋害他的对头,又苦于没有好计策。有个狡猾而诡谲的人察言观色,看出了他这份心思,就暗暗拿了一包毒药献给他,并对他说这种药入腹即死,而且死时的情状,与病死的人没有两样,就是采取蒸骨验尸的方法,也与病死的人没有区别。那人听了非常高兴,把药收下,并设酒席款待这位献药的人。献药的人回家之后,当天夜里就死了。原来这是预谋的人先用他所献的毒药让他吞食,借以杀人灭口。汪先生因叹息说:“献药的人,想提供杀人的方法取媚于人,结果自己先被杀了。而那个用毒药的人,先杀人以灭口,但他的阴谋终究还是暴露了。世上的人纷纷扰扰,耍聪明、使诡计,究竟能有什么用呢?”
前辈张樊川先生当时也在坐,就接着说了另一个故事。有个人喜欢玩弄少年,他看上了一个官宦人家的少年,苦于没有得手的机会。就暗中与他心爱的小老婆商量,托一位媒婆把那少年勾引出来,教他到一处别墅中约会,然后借机抓住他,加以迫胁,进而玷污之。到了约定的时间,那人打听到那位少年已经到了别墅,他急忙起身,飞跑着要去捉拿,当他经过一座板桥时,突然失足掉落板桥下的荷塘里,差点丢了性命。他拚命挣扎呼救,等到众人把他救起来后,那宦家少年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只见他的小老婆此时却是衣衫不整,鬓乱钗横了。原来那少年果然生得英俊秀美,他的小老婆一见到这少年,早已是情不自禁了。后来这位吃了哑巴亏的老公,借故把他的小老婆连同她使用的婢媪逐出家门。当那位婢媪离开主人之后,才稍稍把主人的这一段丑闻泄露出来。所以说,使用阴谋诡计以害人,最为鬼神所忌讳,大概没有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