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讲
阴阳我们大家应该能够辨析清楚了,就是不能有自我的念头,不要有求名的念头,随缘去做,而且一定要尽力地去做,不是说我做一点点儿。你做一点点儿还保留一点点儿的话,说明你还有点儿私心,不要有私心,就这么去做,只要对大家是好的我就去做,做了以后也不要求别人对你感激认可,这样就是最好的,这就是积善之法里的阴阳的区别。
下一个是积善之法里的是非。有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未必是好事,你可能做了一件坏事也未必是坏事。这个地方就需要我们非常审慎地来察觉它,万一我们做的是一个我们认为的好事,我们往往是好心办了坏事。什么是好心办了坏事?你以为你做的是好事,其实你是做了一个坏事。这地方书上就举出了两个例子: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国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以。”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这里直接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边有两个人物,这是两件事。哪两件事呢?就是在春秋的时候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走的百姓的话,那么这个国家都会给你一笔奖金。当年我读这个典故的时候,我也没搞明白,就是这个国家既然你给老百姓这笔奖金,那你何不直接花这笔钱去邻国赎人?你干嘛还要转这个弯子呢?后来我想明白了,就这个典故我翻看了好多故事。古代的时候,主要是像春秋时期,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姓氏,鲁国是姬性的,西周的开国的是姬姓,姬昌、姬发,姬性家族可能和其他周边一些小的那些封国会有战争,他们不是同一个种族的,发生了一些摩擦或者说争斗是难免的。有的时候还有把自己的国民押过去做人质的,还有因为战争被人俘虏了的。比如说打仗,打仗以后,那个时候打败了可能有些人就被俘虏了,俘虏了,那就到别人国家做奴隶了,或者去做下人。那么这些人就想家,想家的话,有的时候是国家不好去出面,因为国家出面,人家不搭理你,但是你通过私下的关系去疏通,人家私下也就把这个人放了。因为什么呢?这些人抓回来国家也养不了,国家也不需要这么多奴隶,就分给他下边这些诸侯,就是自己下边这些大臣,去当家奴,然后你下边人再去赎就行。如果国家出面跟他底下人去赎,国家的面子受不了,于礼制上也是不合的,它不是两国之间的关系,因为必须是国王对国王诸侯对诸侯。国王对他下边人直接去赎人,这就丢失国统了。这是一种主要原因。还有一种,因为钱是不对等的,国家要去赎人,你可能花五百金,但是你私下去赎人可能只要花一百金就行了。而且有的时候不是说花钱的事,有时候是因为其它的原因,国家来赎我不能赎给你,但如果你是私下的买卖奴隶,我也就卖给你了。他把对方的俘虏当成一个商品,可以买卖的。还有就是带人情,这里面情况比较复杂,因为那个时候可能是有战乱,也经常会有自己国家的民众族群里的人到别的国家当了奴隶了,或者当了下等人了,被人欺负了,那么你能把这些人再给他赎回国内来,这对国家面子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国家没有人在别的国家当奴隶。有一些是因为盗匪,就是我们国家的人在别的国家犯罪了,属于流窜犯,一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这是鲁国家的孩子,那把他抓起来,然后我让他做苦役,鲁国就丢人了。就各种情况,后来我研究了,发现这里边各种情况都有。不论是哪种情况,多数是国家出面不合适,所以鲁国就设立这么条法律,就是我们国内只要有人把我们的人从国外赎回来的,别出去丢人了,那么国家就会给你一个金钱上的奖励,谁去办这个事就给你笔金钱奖励。这笔金钱奖励我估计可能不大,因为我没有找到资料说赎一个人奖励他多少金、帛或者是田产或者是牛马什么的,我估计不会太大,为什么不会太大?如果这笔钱太大的话,在经济学上就会形成一种作弊,因为太大的话,很多人就会为了这种经济利益故意地去制造奴隶了,甚至制造战争,制造这种假的赎回,国家不就很快破产了吗?应该不会太大,有这个政策。
这个不是重点。这里边是讲什么呢?孔子有一个弟子,他叫子贡,大家知道子贡在孔子的弟子里面是很有名的,他是最有钱的一个,他的钱财最多,当然学问也非常好。他外交手段非常高明,他非常善于跟别人打交道,也非常善于做生意,子贡从别的国家把自己国家的人给赎回来,赎回来以后国家就奖励五百金,但是子贡说我不要,这钱我不要。你是因为什么不要?他没有讲子贡的心态。有人讲因为子贡家里很有钱,他也会做生意,也不在乎;有的人讲是子贡觉得要钱是种贪财,你看我又能够把人赎回来,我又不要国家奖励,你看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节操啊!我们普通人做了一件好事,国家奖励你不要,那么大家是不是就很夸赞你?一般人是这样,但是孔子讲他这样做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呢?因为大家知道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是个修行人,那么他们就相当于今天这些大明星。无论是演艺明星,还是学术明星,还是政治明星,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整个国民的风范都有强烈的示范意义,你怎么做大家就会跟着你学。
鲁国当时是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老百姓心里还是想要这个钱的。多数的这些富裕人,他们其实做这个事情以后,他也是想要这个钱的,或者说他对这个钱是很看重的。你子贡一个人说我对于钱不看重,但是子贡看中了他的名,那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别的老百姓,或者说其他人想要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不好意思再去要钱了。
国家给五百金,可是我可能花了四百金,我做这事也不要,我心里头又过不去,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什么呢?即便是我有条件有办法从国外把我们国家族群的人赎回来,也就不会去做了。因为什么呢?老百姓他做这个事的目的不是说去赎人,他最终还是要得到这钱。可是我们前面有这么个圣人的典范在这摆着,那么这个圣人就是什么呢?我给国家做好事,我也不要钱,我也不贪名,我什么都不要。老百姓他是贪钱,他是贪名的,最后他说既然我什么也得不到,那我就不做了,我索性就不干了,这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孔子讲,所以说你如果是一个圣贤,真正的圣贤,不能说只考虑自己做这个事情以后,在这一时一世一地的情况下是对还是不对,你要考虑你所处这个位置的示范作用,你会让别人怎么想怎么做。如果你现在做的这个事情让别人做不下去了,那你做的善事就不是善事了,就是恶事了。
【原文】
献县捕役樊长,与其侣捕一剧盗。盗跳免,絷其妇于官店(捕役拷盗之所,谓之官店,实其私居也。)。其侣拥之调谑,妇畏棰楚,噤不敢动,惟俯首饮泣。已缓结矣,长突见之,怒曰:“谁无妇女?谁能保妇女不遭患难落人手?汝敢如是,吾此刻即鸣官。”其侣慑而止。时雍正四年七月十七日戌刻也。长女嫁为农家妇,是夜为盗所劫。已褫衣反缚,垂欲受污,亦为一盗呵而止。实在子刻,中间仅仅隔一亥刻耳。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也。
【译文】
献县衙门有位捕役名叫樊长。有一次,樊长和他的同伴去追捕一名强盗,那强盗跳墙潜逃,他们就把这强盗的妻子拘押到官店里作为人质。他的同伴趁樊长不在时搂着那女人调戏。那女人害怕挨打,不敢反抗也不敢吭声,只是低头哭泣。她的衣带已被解开了,这时候樊长恰好走来,见到这情形,立刻对同伴怒吼道:“谁家没有女人,谁能担保自家的女人不遭患难而落入他人之手。你敢强行无礼,我马上就告官去!”他的同伴怕事态闹大,才悻悻地住手。这件事发生在雍正四年(1726)七月十七日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之间)。樊长的大女儿嫁给一户农民为妻。也在这同一天夜里,家中遭强盗抢劫。樊长的女儿被强盗剥光了衣服,反绑着双手,眼看就要被奸污了,幸亏被另一个强盗呵斥制止,才得免遭强暴。当时正是子时(晚上十二点左右)。这两个事件发生在同一天晚上,中间只隔了一个时辰。第二天,樊长听到女儿幸免遭难的消息,不禁抬头仰望苍天,怔怔地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