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讲
我们继续学习《命自我立》积善之法里面的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就是阴善和阳善。我念一下原文: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这一段比较短,我们前面讲过了,善恶里面有真善假善,端善曲善,今天就讲一讲什么是阳善和阴善。这里面讲阳善和阴德的区别很简单,你为善以后别人知道了,这就是阳善,你做了好事以后,别人不知道,这就是阴德。这个标准很简单,很明确。阳善包括比如说你做了好事,报纸上登出来了,或者说别人争相传颂来赞美你,乃至于千古流芳的这都是阳善。如果你做了善事好事,除了你没有一个人知道,或者说是极小范围知道吧,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甚至你做善事,你帮助的这个人,他自己就根本不知道,那么这个就是阴德。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有一个人家,丈夫外出做生意,但是他很久没有回家,家里人逼迫他太太要改嫁。读书人知道这件事以后,他就变卖了自己的田产,用自己的钱悄悄地寄到那个人家里,保住了这一家人。这件事从头到尾也没有别人知道,这么一种结果就是一种阴德。
阳善和阴善,它可以从果上分,也可以从因上分。从果上分,就是别人不知道你做了好事,那么这就是阴德了。别人如果知道了,这就是阳善,这是从果上分。从因上分,就是我自己心里头做这件善事的时候完全出于至诚的助人之心,是一念的慈悲,一念的至诚,一念的希望别人能够好。无论是从助人为乐,还是到舍己为人都是一念的至诚,这是从因上分。我们行善一定从因上下功夫,不能为了图取一个虚名,更不能为了图报,既不能图名,更不能为了图报去做这件事儿,我们在因地发心的时候,就是为了让对方好,而不是让对方对自己感恩戴德,这样做就是因上的,你有阳善。
但是你做了以后,你可能有时候也会碰到,别人非常感谢你,到时候他到处去宣扬你,去宣扬了以后,被宣扬出来了,就变成了果上的阳善,这些你可能没有办法控制果上的阴和阳,如果这时候你要再去控制,说你不要去宣扬了,反而又变成攀缘了,就是你为了保住阴德,你再去这么做也不对。这就是什么呢?我们在因上要做到确实不是为了自己,确实是为了对方,不为自己的利,也不为自己的名,就是为了让对方得到好处。
我们根上要做到因上的阳善,果上我们就只能随缘,我们果上更不可能自己去宣扬。别人不宣扬,我们就得到阴德的这么一个积累,如果是别人去宣扬了,要向你学习,你也就随顺,随顺的话,也可以让别人再增长智慧,增长福报,所以这个都是很好的,根上是要做因上的阳善。
这里面最要忌讳的是什么呢?最要忌讳的是图名的心。这书上也讲了,阴德是天报之,阳善享世名。这是什么意思呢?阴德的作用是老天最后会给你丰厚的回报。这就像我们以前举的例子,你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对什么因缘做了善事,你都在你的阴德账本里头种下了一颗种子,就有了一笔存款。那么将来回报你的时候,它不一定有多少的内容,也不一定是多少的数量,总之会大大的增加。就好像你在你的银行卡里头存了一笔钱进去,将来你在任何一个银行,任何一个ATM机上你都可以取得出来,银行是通存通兑的。他不是说在这个人的这个地方要报给你,这是老天给你回报。你在具体的事项上布施的可能是钱财,但因为你是出于至诚之心,你救了一家人的平安,一家人的性命,一家人的幸福。你不仅使他得到了钱财,还让他得到了安慰,进而他们如果受到启发,他们再去重新做人,实际上你也等于做了法布施。
仅仅看上去这么一个钱财的布施,因为你的一念至诚,它变成了不仅是财布施,还有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实际上你在阴德账本里所记录下来的,这笔布施将来回报出来的时候,它可能是你的更大的财富的回报,更好的健康,可能变得更有智慧。这些就都会有,只要我们在一念至诚的状态下,无论是我们做了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它看上去是有形的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但实际上你这三种布施就等于都俱全了。
【原文】
奴子纪昌,本姓魏,用黄犊子故事,从主姓。少喜读书,颇娴文艺,作字亦工楷。最有心计,平生无一事失便宜。晚得奇疾,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四肢不能动,周身并痿痺,不知痛痒。仰置榻上,块然如木石,惟鼻息不绝,知其未死。按时以饮食置口中,尚能咀咽而已。诊之,乃六脉平和,毫无病状,名医亦无所措手。如是数年,乃死。
老僧果成曰:“此病身死而心生,为自古医经所不载,其业报欤!”然此奴亦无大恶,不过务求自利,算无遗策耳。巧者造物之所忌,谅哉!
【译文】
我的奴仆纪昌,他本来姓魏。因借用“黄犊子”故事之意,便从主人改姓为纪。纪昌幼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娴熟于文学艺术,字也写得很工整。此人最有心计,一辈子没有那件事不占便宜。到了晚年,他得了一种怪病,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着,嘴里说不出,四肢不能动,全身痿缩麻痹,整天躺在床上像个木雕泥塑,只有那鼻子还在呼吸,可以断定他还没有死。每天按时给他喂饭,他还能咀嚼下咽而已。医生为他诊断,却发现他六脉平和,并不觉得有什么病状。所以许多名医都感到很棘手。就这样拖了几年才死去。据一位名叫果成的老僧说:“这种病属于身死而心活,自古以来,医学典籍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这大概是他的报应吧?”但纪昌平生并没有什么大罪恶,他不过是务求自己多贪些财利,在算计上从没有落空而已。哪知道一个人过分的机巧却是造物主所忌讳的。这一点,很值得人们引为警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