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讲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则公,公则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
这一段讲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我们做功过格的同学们,包括平时即便不做功过格,每天做自省功夫的时候,为善为恶,什么是善恶?有真善、假善、端善、曲善、阴善、阳善、是善、非善,这些道理你必须要辨别清楚,如果你不能够辨别清楚,往往为善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本来你以为是在为善,其实你是在作恶,而且是大大的作恶,所以千万要小心。
为善的第一个道理,你要辨别清楚的是什么呢?真善和假善。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这里举了一个儒生和中峰和尚互相打机锋的一个公案。有几个儒生来参谒中峰和尚(我们知道中峰和尚是禅宗的一位大德),他们问中峰和尚:“你们佛家说善恶报应,因果不爽。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家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子孙不能够兴旺,某人做了很多坏事,门庭却很兴旺,所以说这一定是无稽之谈!”
我们知道佛家提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几个儒家的学生说因果明摆着是胡说八道嘛!作善的不能得到善的结果,作恶的不能得到恶的结果,你们提倡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是不对的。
其实现在我才发现,古代人也有这个迷惑,不光是现代人,但现代人的这种迷惑更加强烈。尤且我们很多是学科学出身的,都觉得是人死灯灭,对吧?他做了好事看不到好报,做了坏事也没有看到坏报。那么中峰和尚怎么回答他呢?凡情未涤,你们现在这种凡夫的情见,这种错误的见解,还没有洗涤掉,没有清除掉。所以你们的正眼也没有打开(就是用智慧看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你们也就看不到了。所以你们经常会出现认善为恶、指恶为善的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把因果给看颠倒了。你们不去惭愧自己颠倒是非善恶的错误,反而还抱怨天的报应是不对的,说善人没有善报、恶人没有恶报,你们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众人就问中峰和尚说:善恶怎么还会相反呢?我们哪里看错了呢?中峰和尚说:来,咱们一条一条地分析。(这中峰和尚也很有耐心)我给你还原,你来一条条问我。其中有一个学生就说了: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打人骂人这是不对的,但是我对人尊敬礼貌是对的,这是善。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认识,对不对?你打人骂人怎么能对呢?包括再到极端,杀人放火是恶,对不对?救济鳏寡孤独是善,救人一命是善,杀人是恶,对不对?和这一样的。
中峰和尚讲:未必然也。他说不一定啊。你打人骂人不一定是恶的,敬人礼人不一定是善的。包括我刚才讲的极端的,杀人不一定是不对的,救人也不一定就是善。
另一个秀才讲了: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财妄取,妄取就是贪污、偷东西,是一种盗窃罪,强行拿别人的东西叫妄取。你心里贪财,外面妄取,这是恶的。廉洁有守是善,我这个人很廉洁,从来不动分毫公库的财物,这个是善。中峰说:这个也未必是善的。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大家都说了各种各样的相状,中峰禅师都说不一定的,不一定这就是善。所以大家都奇怪了,为什么我们认为的善在你看来不一定就是善,我们常人认为的这种恶的行为,你认为不一定就是恶呢?
这里中峰禅师就给出了区分善恶的唯一的标准。这个地方,我们大家千万千万要记住了,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学《中庸》的时候讲过一个标准。修行,我们从发心修行开始,发心修行就是君子了。君子和小人的分野线在什么地方呢?小人是自私自利的,是损人利己的,一切时候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以满足自我为出发点。从君子以上发心修行的人,他的一切行止全都从有利于他人的角度开始的,是以这个作为起点的。
这件事是有利于他人的,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不能彻底地做到。比如说助人为乐,他能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快乐,慢慢地他就能做到先人后己,他这个自己就小了一点,别人就大了一点,别人在前面,自己在后面。助人为乐的时候,自我还是比较坚固的,但是能够在助人当中体会到快乐。第二步是先人后己,先人后己做久了以后,慢慢地你可以舍己为人了,舍弃自己为了成就别人。当你能够做到舍己为人的时候,基本上登入了贤人贤位了。在佛教里面,就是相当于菩萨的位置,菩萨就可以不断地舍己为人了。比方说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老虎没有食物养孩子了,他就把自己的身体供养给老虎吃,让老虎去养自己的子女。当然到最后一直到达什么境界呢?就是无私无我。四个境界:第一是助人为乐,第二是先人后己,第三是舍己为人,第四是无私无我。(从高到低:无私无我、舍已为人、先人后已,助人为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
无私无我的时候,就是圣人位,在儒家就是圣人的位置,在佛家就是佛的位置。因此,我们在判断做一件事情是善是恶的时候,应该用什么判断呢?是你做这件事情的发心,是用发心判断,不是用你的行为来判断,因为行为是判断不出善恶的。
同样的打人、骂人,你要是为了对方好,这就是善。比如说我们教育子女,有时候也要打骂孩子,你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你是为他好,这是善。有的时候,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礼貌,说话很温柔很和气,但是你若是为了求得别人说你一句好:你看这个人很懂礼貌,这个人很有修养,这个人非常好。你是为了让别人说你好,你这个就不是善,这就是恶。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有很多。比如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冯道,冯道这个人,有儒家的学者就骂他,说这个人没有气节。他侍奉了北方十个朝代的皇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请他出来当宰相。因为都是少数民族的王朝,不是汉族的王朝。很多知识分子就骂他,说他没有气节,投靠这些胡人,只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的欲望。其实对冯道来讲,这是很冤枉他的。
冯道这个人一生非常清廉,而且也不好女色,死的时候家里穷得可能连棺材板的钱都不一定够。但是即便是这样,他对于所处的位置非常兢兢业业地去经营。每一个朝代皇帝换了,宰相不换,为什么不换呢?只要他在的话,这个国家就很稳定,无论是民心、税赋、文化,各方面都很稳定,实际上就等于是他在执持着这个国家。
北方只是换了统治者,但是民族、文化这些东西,都没有真正地换。也可以说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他以一人之力就把中华文化的源流,大大地保持下来了。他以自己奴颜婢膝的一生的形状,肯定难免要在这些不同的皇帝面前说软话、说好话,肯定难免有这些奴颜婢膝的让人看不起的形态。但是,如果没有宏大的历史观、博大的文化观的话,你是看不到这个人他背后是真正地在行善的。批评他的这些人实际上是眼界、心量都很小的人,真正的眼界心量放大的话,你知道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这个人是真正的圣人。他不顾自己一切外在的形态,让人看不起相状。
冯道就是为了让百姓免遭涂炭,所以他自己不惜粉身碎骨地来巴结这些外族的统治者和侵略者,让他们不过于祸害百姓。所以就他个人的行止来说,你看着好像确实没有什么骨气,但是就他内心的发心来说,你会感叹,这是一位真正的修行人!这是一位大菩萨!这是一位在逆势当中,解救众生于水火当中的一位圣人!所以,中峰禅师举出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往往一般人想盖棺定论,都盖不了。从事相上是不能够定论的。因此,中峰禅师讲:有益于人的是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恶。你有利于别人,即使打人骂人这也是善,你要是丝毫有利于自己,你就是敬人、礼人这也是恶。故人之行善,利人则公,公则真。公,就是真的,真行善,你有利于别人就是公。如果你是想,我既利人也利己,对不起,你一半是私心。真正行善是丝毫不往利己这个角度想的,但凡有利己想,还行善的话,不能说不对,你是刚刚上路,但不是究竟的真善。究竟真善是纯利人,丝毫不会想利己的事情。还给了一个标准,从表面模仿别人行善的行为,这是假的。比如说猴子学人看报纸、学人做事,这是假的。你真心去帮助别人的,不是从外表去学,就是真的。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是什么意思呢?无为,这要求最高了,无为就是没有痕迹。
我们以前学《道德经》,我们讲过了,无为是随缘才是无为,不是说我故意要想着去为一个什么东西,我遇到这个状况了,我自然而然就做了,做完了就放下了,也没有想做的我,也没有要做的事,也没有被帮助的人,这就是无为而为。中国古代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还有一句就是: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这首对联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百善孝为先,“孝”不是以事相来作为标准的,如果你以我钱多,我就能够行孝,钱少就不能行孝作为标准的话,那么,贫寒家里头就不可能有孝子,对不对?反过来讲,很多人家里很有钱,你是不是就很孝顺的呢?这里面也指出来,真正孝顺的子孙,不是以你的行迹来看的,是以你的发心来看,叫“论心不论迹”。论心的话,我们读过《二十四孝》,母亲生病了,孝子就到河里头,冬天的河都冰封了,他拿自己的胸膛把冰雪化开,钓到鲤鱼回来给母亲做药做汤喝。他没有钱去买这些东西,但是他有一颗至诚的孝心。所以,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这说明一个什么现象呢?淫欲心是我们欲界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欲界五趣杂居地的这些众生,世尊在《楞严经》上讲了是念兹在兹,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你起心动念,动这个淫欲的念头,就算是犯戒,算是恶的话,可以说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完人。但是并不是说起心动念这个标准是不对的,最终我们要想解脱轮回,就要以起心动念作为标准。在临终中阴身出来,任何一个刹那,你有淫欲心念一动,你就感得父母同房,你就投胎去了。当然你投的胎不一定是人胎,猪胎、马胎、蚂蚁、蚊虫、饿鬼、地狱、旁生,什么胎都有可能。
要是修行人,要出离三界,你是要以最深的动心不动心为标准,对不对?但如果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你要是以动心念为标准,那天下就没有完人,确实也是没有完人。我们就只能说有没有这个行为,论迹不论心。这地方讲,我们行善最终要落在起心动念的动机这个深度上。
动机这个深度的善恶也分两层:一层是有动机,一层是没动机。有动机的是什么意思?还有善、有恶,还有我、有他,去掉自己帮助别人的舍己为人,还有这么一层舍得,有己有人,才有舍有为。为了他人好就是善,为了自己好就是恶。你还有他和我的这么一个分别,还有这个事相,他还不是最究竟圆满的,一直到最后要到无为法。无为法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做布施要三轮体空: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对象、以及布施的这件事情都是空不可得。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舍己为人,还是属于是有为法,还是有一丝一毫自我的执着在。但是比助人为乐要高明,助人为乐就要比自私自利高明,自私自利就要比唯我独尊高明。这就是我们从凡夫的自私自利,到圣贤的无私无我,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什么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不从事相上去分别,一定要从自己内心当中分别,也不要去听别人来评论,你是善是恶,你自己是知道的。自己怎么知道呢?就是你自己的自私自利少了一分,利人利他的心增长了一分,这就是向善的方向发展了。最终发展到什么呢?你能够舍己为人了,再进一步发展到无私无我的无为法,一切法无为是真正的大善。大善是超越善恶的,从行为上你看到他好像是作恶,像冯道,感觉他像助纣为虐,他助胡人的政权来统治广大汉民,他是个大汉奸,但实际上,他做了很多的好事。历史上这一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大家读史书,看看你能站在多高的高度来读了。
如果你是心胸狭隘,眼界比较窄的话,可能看到的善恶的范围就小,真假就小。如果你能看到的范围更广更深,你能深入到他的内心当中去的话,你看到的善恶可能就更加真实,更加究竟一些,这就是善恶的第一个命题,真善还是假善。最终的真善超越一切善恶对待,超越人我之间的对立,完全没有自我这种误解,这种无为法是真正的至善,是我们所有人修行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一切佛菩萨所做到的真正的善。
【原文】
恒王府长史东鄂洛,谪居玛纳斯,乌鲁木齐之支属也。一日,诣乌鲁木齐,因避暑夜行,息马树下。遇一人半跪问起居,云是戍卒刘青,与语良久,上马欲行。青曰:“有琐事,乞公寄一语,印房官奴喜儿,欠青钱三百。青今贫甚,宜见还也。”
次日,见喜儿,告以青语。喜儿骇汗如雨,面色如死灰。怪诘其故,始知青久病死。初死时,陈竹山闵其勤谨,以三百钱付喜儿,市酒脯楮钱奠之。喜儿以青无亲属,遂尽干没。事无知者,不虞鬼之见索也。
竹山素不信因果,至是悚然曰:“此事不诬,此语当非依托也。吾以为人生作恶,特畏人知;人不及知之处,即可为所欲为耳。今乃知无鬼之论,竟不足恃,然则负隐慝(tè,罪恶)者,其可虑也夫!”
【译文】
恒王府长史东鄂洛,被贬谪到玛纳斯。这个地方归属乌鲁木齐管辖。有一天,东鄂洛从玛纳斯去乌鲁木齐。为了避开酷暑的炎热,他便选定在夜间赶路。半路上,他下马在大树旁稍事休息。这时有个人走来,半跪着向他问好。自称是陈竹山属下的戍卒刘青。因与他谈了好一会儿话。当东鄂洛上马欲行的时候,刘青说:“我有一件小事麻烦你,求你给乌鲁木齐印房官的奴仆喜儿带个信,他欠我三百文钱,你就说我现在处境十分贫寒,让他把钱还给我。”
第二天,东鄂洛在乌鲁木齐印房官处见到了喜儿,把刘青的话转告于他。喜儿听了吓得汗下如雨,面如死灰。东鄂洛很奇怪,便追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喜儿告诉说:“刘青早已病死了。”
原来刘青病死之后,陈竹山念惜他生前办事勤劳谨慎,特赏下三百文钱,交给喜儿,让他去市面上置办些牲礼纸钱祭奠刘青。喜儿知道刘青并无亲属,不会有人陪他来祭奠,所以就把这笔钱侵吞了。原以为不会有人知道。没想到鬼会亲自出面来讨债。
陈竹山一向不信因果。当他得知这件事后,不禁悚然地说:“这件事确实不假。刘青捎来的话,决不是旁人可以捏造出来的。我原以为世人做恶事,最怕的是被人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今天我才明白,有人抱定世间无鬼的这种论调,实在是靠不住了。然则,那些暗中做了亏心事的人,我真的要替他们捏一把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