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讲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匹,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这个故事是讲,嘉兴有个人叫包凭,字信之。包信之的父亲是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几个儿子里面最小的一个,他入赘到平湖的袁氏家里头。入赘,就是男的改姓女家的姓,有的家族里面没有儿子,女儿多,就把女婿赘到自己家里面来,这样生的孩子就不姓男方家的姓,姓女方家的姓了,这种情况就叫入赘。入赘往往是穷人家的男孩,入赘到比较富裕的女方家里头,这种情况多。但像包凭他们家,他父亲是一方的太守,应该不是穷苦人家,可能和平湖的袁氏家族是世交,用入赘的方式来帮助袁氏家族来延续香火。可以见得,包凭的父亲也是一位很好的人,对吧?古代不要说七个儿子,就是七十个儿子,有一个入赘到别人家里头,也是很丢人的事。所以这位父亲应该是一位非常好的人,他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去入赘到别人家,帮别人延续香火,用别人的姓氏名字,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一种牺牲。
包凭先生本人和袁了凡先生的父亲经常有往来,与吾父往来甚厚,应该说也是好朋友,他本人的学问非常好,博学高才。累举不第,就是说他经常去考试,但是考不中。累举,经常参加举人考试,但是怎么也考不中。留心二氏之学,留心就是说他非常用功地去学习二氏之学。什么是二氏之学呢?指的是佛家和道家的学问。站在古代儒生的角度,他们都要涉猎佛家和道家的东西,甚至是精研精通。像阳明先生讲“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之学。”意思就是:我在一个阳明山里头、钻在山洞里头,悄悄地研习,研习道家和佛家的学说。还有“二氏之学甚深,难以一日足通”等等,这说明包凭先生才华横溢,他能够对于儒家的学问很通达,也可以说对于儒释道三家的学问都很深,但他总是考不中功名。
偶然有一次在春游当中,路过一个小寺庙,看见寺庙里的观音像,淋漓露立。大约是什么场景呢?寺庙的房顶漏雨了,观音像可能是暴露在外面,风吹日晒雨淋得很不像样子。他就很发心,从自己身上拿出来十两银子,十金一般指十两银子,交给这个寺庙的住持说:你把庙宇修一修。这位僧人就跟他讲这个工程太大了,这点钱恐怕不够。包凭又取了松布四匹,把自己的衣服(大约他身上的衣服也不错) ,把身上带的东西全部都交给这位和尚了。但是他的仆人讲:你把咱们的东西都给他了,咱们穿什么、吃什么呀?咱们回头得饿肚子光屁股了。包凭先生跟他的仆人讲:但得圣相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只要观世音菩萨的圣相得以重光延续的话,那我就是真的光着身子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当时这个僧人非常感动,他说:一般人布施钱财和衣服也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但是你这一点点的诚心,确实很难得。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说实话,就是这一点心,确实是不容易得到。这个“点心”不是我们今天稻香村买的桃酥、蛋糕啊,不是这个点心。只此一点心,就是指的他当时一念至诚的心,只是想着我要把这个观音圣像修复重光。
他一到寺庙门口,看到房子都快倒掉了,完全不顾及自己是否饿肚子,是否有多少好处,这是很难得的一种心。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去反省反省,自己一生当中,有没有一次这样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出于至诚之心,你当时全部都忘掉了。
记得我给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在四川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学校的老师,她从学校离开以后,学校因地震倒塌了,她一看学校倒了,转身就回去抢救,看见了第一个倒掉的房子里边有孩子在呼救,她冲过去就使劲地搬开水泥板,把那个孩子救出来了。等她精疲力尽的时候,突然才想起来她自己的孩子也在学校上学,然后再冲过去,自己的孩子已经找不到了。你想想,她如果是有私心的话,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别人的孩子。在当时那一刹那,她就是一个至诚心,所以才能够做出,遇到哪个困苦的事情,都会去帮助,先遇到的缘,遇到哪个就是哪个了。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有的女孩子结婚了问她老公:我若跟你妈掉水里头了,你先救谁呀?像这种问难的问题,就是考验你是否是一个有至诚之心的人,她看看你是不是有分别心。你怎么回答都不对,你回答说先救老婆,那你就不孝,对不对?你说先救妈,那你不爱你老婆,你老婆就和你闹。实际上这就是对方用她的这种分别心来试探你,看你的修养能到什么程度。其实真在生活境界里面,你要知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你是一颗至诚心,在那个时候你根本就没有这些分别念的,哪个是我的,哪个是离我近的,哪个是我想要的。一颗至诚的心就是想救人,只有一颗救人的心,没有我先救谁后救谁这个念头。一生起来我先救谁后救谁这种念头,其实就已经有了私心,实际上这是你私心作祟。如果你碰到这样的女人问这个问题,如果她是认真的,你也可以试探试探她,是不是执着分别心私心很强的人,如果是很强的,那你就小心点。如果不是很强的,那你给她讲一念至诚的道理的时候,你们如果都能有这种认识的话,估计你们的生活就会非常开心的。
后来,这位僧人就把寺庙给修好了,修好以后,包凭先生拉着袁了凡先生的父亲,共同到这个地方参观游览,因为他跟袁了凡先生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们住在寺庙中,晚上就梦到了伽蓝菩萨来感谢他,(伽蓝菩萨就是关公)来感谢他说:汝子当享世禄矣。你的儿子将来会有功名,子孙也会有功名。后来,果然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考中了进士。讲到这里,我也想起一个故事,以前我们也讲过,大迦叶长者出家之前的太太妙贤,也叫紫金光比丘尼。她为什么叫紫金光比丘尼呢?因为她和大迦叶长者他们两个人身上都有紫金光,他们是生生世世投生下来身体都是紫金光,为什么生生世世投生下来都是紫金光呢?
释迦牟尼佛讲过,在久远久远劫以前,不晓得多远多远以前,有一个穷人家的女孩子,她是讨饭的,有一天偶然路过一座寺庙,看到寺庙里头这尊佛像非常的破败陈旧了,她发起了一念的至诚心,心酸地想:怎么能让佛像淋在雨中了。她自己很穷困也没有钱,怎么办呢?她就去乞讨,乞讨回来的东西都存起来,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经过了很久存了一点点钱,换成黄金,她就去请附近的一个金匠,说:你能不能帮我把这个佛像给装金?这位金匠听了她的故事以后非常地感动,他说:你这个钱确实是远远不足以修饰寺庙的,但是你这一念心却令我非常的感动。
所以,所有剩下的钱我来出,劳动力我也来出。金匠和讨饭的女乞丐两个人一起就把这座古庙给重新装饰一新,把这尊古佛的佛像,重新装金了。后来他们两个人互相爱慕,就在一起生活了,两个人就是因为一念至诚,以不惜生命的一念至诚,重新修缮庙宇重光佛像。他们的因果是什么呢?在未来的八十劫当中,大家知道劫数是很大的,有多大呢?一个增劫一个减劫,作为一个小劫。增劫是什么呢?增劫是人寿从十岁开始,每过一百年长一岁,人身高就长一寸,一直长到84000岁(840万年),身高84000尺。减劫是什么呢?人寿从84000岁(840万年),每过100年,寿命减一岁,身高减一尺,一直减到身高三尺这个高度。那么,这一增劫一减劫称为一个小劫(1680万年),这就是一个小劫劫数的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非常非常的长。一个小的劫数,一增一减,各是800多万年,一个小劫就是1000多万年(1680万年)。20个小的劫数是一个中劫(33600万年),4个中劫就是一个大劫(134400万年)。这一个大劫就包含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相状,成、住、坏、空一次就是一个大劫。
他们现紫金身相有多少劫呢?是80大劫。实际上在无量长的时间之内,你做的功德以你的一念心,就能使你身上永远感应善的果报。后来大迦叶长者和妙贤这两个人,因为是给佛像装金,所以他们自己身上也是紫金。而且生生世世都是无比的富裕,财富是用不尽;而且生生世世,都生在婆罗门家里头,生在有智慧的家里头;而且生生世世都能修行;而且生生世世两个人还都能见到。这就是他们在当初一念至诚,去修复寺庙和佛像,这一念至诚心导致的。当然你这一念至诚心,如果不是修复寺庙,你是在救人,也是一样的。这就是一念至诚,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原文】
里有古氏,业屠牛,所杀不可缕数。后古叟目双瞽(gǔ,眼瞎)。古妪临殁时,肌肤溃烈,痛苦万状。自言冥司仿屠牛之法宰割我。呼号月余乃终。侍姬之母沈媪,亲睹其事。杀业至重。牛有功于稼穑,杀之业尤重。
《冥祥记》载晋庾绍之事,已有“宜勤精进,不可杀生。若不能都断,可勿宰牛”之语,此牛戒之最古者。《宣室志》载夜叉与人杂居则疫生,惟避不食牛人。《酉阳杂俎》亦载之。
今不食牛人,遇疫实不传染,小说固非尽无据也。
【译文】
我们家乡有个姓古的人,以杀牛为职业。被他杀掉的牛不计其数。后来,古某年纪大了,落得个双目失明。他的老伴临死之前全身肌肤溃烂,痛苦万状。她说:“阴司正按照丈夫宰牛的法子来屠宰我。”这样痛苦呼号了一个多月才死去。我侍姬的母亲沈老太太亲眼见到这古氏夫妇晚年的报应。杀生的罪业本来就很重,而牛在耕种劳作上,对人类有很大功劳。所以杀牛的罪业就更加深重了。
《冥祥记》中述晋代庾绍之死后现形,对中表昆弟宗协言“宜勤精进,不可杀生。若不能都断,可勿宰牛。”这是劝戒不杀牛最早的记载。《宣室志》记载夜叉与人杂居会传染瘟疫,但夜叉却回避那些不吃牛肉的人。《酉阳杂俎(zǔ)》也有类似的记载。
如今凡不吃牛肉的人,若遇有瘟疫流行,真的不会被传染。可见杂记小说中的记载,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