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第56讲
来源:《臻经典》微信公众号 | 作者:张源 | 发布时间: 2024-05-22 | 154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五十六讲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这是讲的一个什么故事呢?以前在明朝英宗的时候,福建有一次农民起义,百姓有很多都来“从贼者”,一起出来起义(用起义也好,反叛也好,作乱也好,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把它当成中性词汇来看)。朝廷就派官员带兵去处理这个事情,一般在古代,像这种事情很容易造成滥杀无辜,为什么呢?有的时候你说这个地方老百姓闹事了,派军队去了。一些老百姓出来一起闹事,或者一起对抗官府,脸上也没写着谁是好人还是坏人?脸上不写着,有的是被裹挟着,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挑头的。

主事的有个姓谢的官员,他是个督师,他是专门来搜查东路的,这个区域他负责来搜查贼党。那么姓谢的官员恐怕滥杀无辜,因为带着军队,你说这一片我都给杀光,也就杀光了,古代屠城灭族这种事情很多。一个贼党盘踞一个县城或者一个郡府,整个城或者这个郡府里的人你分不清谁是贼党,谁不是贼党,所以往往是城被攻破的时候全部都杀光,极少数人能够幸存。

像清朝初年时候的扬州之乱,那时候扬州人打着南明的旗号去对抗清兵入侵,非常壮烈,据说是几十万人,扬州人都死光了。清兵来了,你说他分得清哪些人是对抗的?哪些人是顺从的?你分不清!最后就整个屠城,所以在这种事情上往往是杀业非常之重。 

谢督师他做了件什么事情?他跟一般的将领不一样,他这个人心地肯定很善良,人也很有智慧。他事先把人一个一个地争取给分出来,设法取得贼党的名册。因为贼党要管理的话,也需要有一级一级的管理,谁是头,谁是附庸的,谁是圈里的,谁是圈外的,谁是外围的,也分得清清楚楚,他要管理就有名册,所以他事先设法取得了这样一个名册。对于没有参加贼党组织的人,他应该是暗中派人给予白布和小旗子,说你们在这城里头,我们将来官军到的时候,你就插在自己家的门口,说明你们是良民,这样就不会被误杀。

后来官兵进城的时候,他跟所有的官兵讲,你不得滥杀无辜,因此他救了上万人,甚至可能更多人的性命。后来他的子孙有很多是中状元、中宰相、中探花的,官爵都当得很高,满门都得以享有富贵。

这个讲的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佛家也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如果能够有这样一种善举的话,你的阴德福报真是无比巨大,尤其在这种战争当中,救一条生命就不得了,你要救上万的生命,那更是不得了,福报福德是非常之大的。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zān)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讲福建莆田有一个林氏,以前莆田的林氏家族是非常有名的,现在在莆田你去打探林氏家族,他们有家谱传下来,也有祠堂在。你去看他家谱里好多中了进士的人,当大官的人很多。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据说以前,他们家有一个老太太,非常乐善好施,经常做粉团(粉团就是南方没有面食,他们用米粉做成团子),来施舍给别人。而且“求取即与之,只要你要,我就给你吃。古代吃饭也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他们家可能稍微有一点富裕的粮米,就做成粉团,谁来我都供养你,谁来我都管,都给你吃。这个很不容易。“无倦色”就是毫无分别,不会因为说要多要少,我就会嫌弃你,她不会有的。

不像我们有些人给别人一点点小小的施舍恩惠,马上自己就很得意,或者很嫌弃这些乞丐、要饭人,这些都没有。“无倦色”很不容易,说明她的心非常善良和慈悲。

有一个仙人就化为道人(不知道是佛家还是道家的出家人),反正是化成出家人的样子来考验考验她,每天都要六七个粉团吃。要了多久?三年如一日。三年时间,天天来要,吃完就走。每次要,老人家都给他,而且丝毫没有嫌弃他,说你怎么又来了或者怎么样,没有。这样的话知道她是真心的,是诚心的,是真诚的。

道人就跟她讲,他说我吃了你这么多的粉团,我应该怎么报答你呢?就跟她讲,你们家这个房子后面有一块地,你要是在那安葬人的话,你的后代子孙能够加官进爵,人数像一升芝麻这么多,你看一升的芝麻,你想能有多少,对不对?可以说是非常多,数不过来了。后来她的儿子依神仙的指点,把他母亲安葬在这个地方。他那一代就有九人考上了进士。登第主要是指进士,我们前面讲过,你这个宗族里边几百年时间有一个人登第,考上进士就不容易,她那一代就有九个人登第了。

累代的簪缨,簪缨就是官帽子上的配饰,说明当官的人数不胜数。甚至只要开榜说没有姓林的人登榜,这个榜都开不开。可见得,你想想,你即便是给人家布施粉团这么一件事,你能持之以恒,关键是你能够至诚之心,你能有平等的心,毫不嫌弃别人的穷困,也不管你是富贵还是穷困,你只要来,我就尽全力给你。你只要有这么一颗善良好生之心,你的福报阴德就会非常之大!

【原文】

乾隆己卯,余典山西乡试,有二卷皆中式矣。一定四十八名,填草榜时,同考官万泉吕令瀶(同淋),误收其卷于衣箱,竟觅不可得。一定五十三名,填草榜时,阴风灭烛者三四,易他卷乃已。揭榜后,拆视弥封,失卷者范学敷,灭烛者李腾蛟也。颇疑二生有阴谴。然庚辰乡试,二生皆中式,范仍四十八名。李于辛丑成进士。乃知科名有命,先一年亦不可得,彼营营者何为耶?即求而得之,亦必其命所应有,虽不求亦得也。

【译文】

乾隆己卯(1759)年,我出任山西乡试主考官。有两份试卷本来都中举。一份确定为第四十八名,但在填草榜时,这一份试卷被同考官万泉人吕令瀶误装入自己的衣箱中,竟到处寻找不着。另一份确定为第五十三名,但在填草榜时,忽然阴风飒飒,把案前的蜡烛吹灭了三四次,换上其他的考卷,阴风就停止了。因此,这两人在这一年的乡试中,都没能榜上题名。揭榜后拆开试卷上封藏姓名的地方,才知道丢失试卷的考生名叫范学敷,被阴风阻挠填榜的考生名叫李腾蛟。我当时怀疑这两名考生大概是做了什么缺德事,以致阴差鬼使故意阻挠他们的仕途前程。但到了庚辰(1760)那年恩科乡试,这二位考生又同时中举,范学敷依然是第四十八名举人。而李腾蛟于辛丑(1781)那年考中进士。由此可见,科举功名也是命中早有定数,提前一年都不行。这么说来,那些人毕生为名为利奔走钻营,又有什么用呢?即使名利求得了,也还是自己命中所应有的。命中应该有的,就是不去营求也同样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