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了凡四训》第45讲
来源:《臻经典》微信公众号 | 作者:张源 | 发布时间: 2024-05-22 | 71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四十五讲

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了凡四训》的改过之法的下半部分。昨天我们学习了改过需要有三个心,第一个要有知耻心,第二个要有敬畏心,第三个要有勇猛心。改过也要分三个层次:一个是从事上去改过,一个是从理上去改过,最后最高明的也是最终的,我们要学会从心上去改过,从起心动念上去改过。

我先把原文给大家念一念:“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huò),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茍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这一段讲的是我们在改过的时候也有三个层次:一个是从事上改,一个是从道理上明白了,你去改,还有一个从最深的地方,就是我一有点起心动念的染着,马上察觉了。这三个层次的改过也都是有效验的,层次越深察觉得越及时,那么你的效验就越好。越往内效果越好,越往外效果越差。

了凡先生逐一把三个层次做了一些论述。什么是从事上改呢?就好比你前天杀生了,杀生不好,我今天就不杀了,只是就停止了杀和不杀这件事。又比如前天我发怒了,拍桌子瞪眼的,今天我只是说我不发怒了,这个就是从事上改。“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如果你只是从事上去改,比方说修忍辱,有人说修忍辱修得头昏脑胀。比方说他对境生起烦恼,他不发火了,可是逼得其它地方生病了!自己内心当中吃不下睡不着,虽然没有在外面造成过患,但他自己的病根没有消除。其它地方可能憋得忍不住的时候,轻轻地小遇缘一触碰就爆炸了。这就是从事上改而不是从理上改,更没有办法从心上改。这种情况非常的辛苦,但是这么做也是很必要的,尤其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不能够明理,更不能够做到时时刻刻从念头上察觉。我们的功夫没有那么好。所以像这种方式,我们就相当于持戒,愣是规定你就是不许杀人,不跟你讲为什么,逼得你自己又从理上和心念上反躬自问,不许向外驰求,因为凡夫都是向外驰求。向外驰求这颗心是极其强烈,心猿意马,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心念向外驰求得非常厉害。一开始画一条红线,这些行为你不许做!这些话你不许说!那么他难受不难受?非常难受。这就是初步做功夫。先画一条红线,在行为上在事上,你不许越过这红线,他就很难受,也不能除掉根。所以这个改过不究竟。

这种方法对什么人有效?对于孩子是最好的引导方法。因为让孩子从起心动念上去察觉,他还小还做不到,他不知道什么叫起心动念。你跟他讲理,他很难有同理心。所以孩子的启蒙教育,我们往往都是从事儿上去教育。《三字经》、《弟子规》都是从事上去教育。比如说你早晨起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你的衣冠应该端正,不应该不端正。你的书籍应该摆放好,不应该乱放等等。这就是从事上去戒,不从理上也不从心上去戒。如果小时候就养成了很好的从事上去戒的习惯,那么他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不会再养成飞扬跋扈、向外驰求的习气,他时时刻刻都是有节制的,在很多事情上有节制,他这个心念就不会像野马一样养得非常地狂乱,他长大以后就更容易明理,也更容易学道。这样有一定的教育基础的孩子,将来我们再教他们明理,再教他们从心地上去下功夫就容易了。一个孩子如果心养野了,将来你再往回收就很难。一般人就是养野了,也许到成年以后,好多我们内心当中错误的理和错误的习气都根深蒂固了,我们就很难突破自己向外驰求的习气,也很难改变我们自己内心当中错误的理的认识。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断灭的人生观,再配合着向外追求名利权情的这种习气,抱怨环境和抱怨他人的这种向外驰求的习气就很重。要是让他一下子念起即觉,在生死岸头做主,他完全就不知所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原文】

州县官长随,姓名籍贯皆无一定,盖预防奸赃败露,使无可踪迹追捕也。姚安公尝见房师石窗陈公一长随,自称山东朱文。后再见于高淳令梁公润堂家,则自称河南李定。梁公颇倚任之。临启程时,此人忽得异疾,乃托姚安公暂留于家,约痊时续往。其疾自两足趾寸寸溃腐,以渐而上,至胸膈穿漏而死。死后检其囊箧(qiè,小箱子),有小册作蝇头字,记所阅凡十七官,每官皆疏其阴事。详载某时某地,某人与闻,某人旁睹,以及往来书札,谳断案牍,无一不备录。其同类有知之者,曰:“是尝挟制数官矣。其妻亦某官之侍婢,盗之窃逃,留一函于几上,官竟弗敢追也。今得是疾,岂非天道哉!”霍丈易书曰:“此辈依人门户,本为舞弊而来。譬彼养鹰,断不能责以食谷,在主人善驾驭耳。如喜其便捷,委以耳目腹心,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此人不足责,吾责彼十七官也。”姚安公曰:“此言犹未揣其本,使十七官者绝无阴事之可书,虽此人日日橐笔,亦何能为哉?”

【译文】

州、县官的长随人员,他们的姓名籍贯往往都没有准定,这是他们为了防范万一自己的奸赃行为败露,可以使人无法寻踪追捕。先父姚安公曾见过房师(同考官)陈石窗先生的一位长随,他自称是山东朱文。后来又在高淳县县令梁润堂家里见到他,他又自称是河南人李定。梁润堂很信任他,有许多事都交代他去办。当梁润堂启程上任时,这个李定忽然患了个怪病,梁先生就把他拜托给先父姚安公,让他暂留下来,等病好了再去任所。但李定得的这个病很怪,从两脚趾开始一寸一寸向上溃烂,一直烂到胸膈之间,直至烂透而死。他死后,先父姚安公命人检点他的箱囊行装,从中发现一本小册子,里面用蝇头小楷详细记载他所跟随过的十七位官员的隐私事例。某位官员如何营私舞弊,某位官员如何贪赃枉法,在何时何地办理何案,当时参与者为谁,旁观者为谁,以及来往信件的内容,审理结案的文件,都一一详加记录。李定的同行里有知道他底细的人说:“他曾经用这种方法挟制了好几位他所跟随的官员。李定的妻子本来也是某官员的侍婢。他拐了这个侍婢后潜逃,还公然留下个便条在桌上,这位官员竟然不敢去追。如今他得这怪病死了,岂不是上天对他的惩罚。”

霍易书老先生说:“这种人依人门户,原本就是为了营私舞弊而来。这就像养鹰一样,断不能只怪它会吃粮食,关键还在于主人如何驾驭它。如果因为喜爱他的伶俐便捷,就把他作为耳目心腹加以重用,没有不遭到反戈一击的。这就等于将把柄交到别人手里,自己没有不倒霉的。我认为这种人倒不足以责备,应该受责备的,反而是那十七位官员。”先父姚安公说:“霍先生这话还没说到根本上。假如那十七位官员绝没有什么隐私事可记录,即使这种人天天背着一口袋笔,也量他没的可记!”